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孫策一脈子嗣的時候,為什麼孫權對孫策一脈的子嗣會是那麼的薄情呢

在通常情況下,帝王之位的傳承都是父傳子這樣的傳承的,對於傳位給他人的例子卻是很少,即便是在宋朝的時候,在趙匡胤之後是其弟弟繼承的帝位,但是對於其弟弟是否是合法繼位也是存在了爭議的。而在三國時期,儘管當時的孫策還不是帝王,但也是建立了江東政權的,而他便是將位置繼承給了自己的弟弟,然而在之後的時候,孫權對待孫策一脈的子嗣卻並不友好,那麼為什麼他對待孫策一脈子嗣的時候會是那麼的薄情呢?

在相關的記載中,有著這樣的評價:“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對於已經去世的哥哥追封了王。但是為什麼沒有讓其兒子繼承其王爵,而只是封侯了呢?

對於說他對自己的侄子薄情,這一點小編不想做什麼辯駁,這就是事實。整個江東的政權可以說都是由孫策打下來的,而孫權只是繼承了這樣的一份家業,在他繼承的時候才十八歲,在張昭等人的扶持之下登上了那個位置,來繼續完成其哥哥沒有完成的事業,在他剛剛繼位的時候,可以說是完全懵懂的一個狀態,但是並沒有過多長時間,便是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能與魄力。

在內政上,他開始培養自己的嫡系勢力,並一點點的將隱患排除,使得江東得以穩定,而在對外的時候,相信這一點上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在與曹操之間,還是和劉備之間,在外交手段上都是運用的十分的靈活,可以說從中謀取到了最大的政治利益。就比如在他繼位之初,廬江太守反叛,他則是率軍進行討伐,這樣的時候他也是預感到這個太守會向曹操求援,他便事先給曹操送去了一封信,以表忠心,並希望曹操不插手這件事,而對於這樣的事,曹操居然是同意了,這樣一來,這位太守也就悲劇了,最終是落得個城破人亡的局面。

在發生赤壁之戰之前的時候,面對曹操的大軍壓境,江東政權內部的大部分人都是主張投降的,而這樣的情況下,孫權則是力排眾議,主張抗曹,而這一戰役也更是以勝利而告終,對於江東政權得以保全,之後更是讓劉備坐鎮荊州。對於他的這一決定,曹操更是表現的十分的驚訝。

在229年的時候(咱們這裡以公元來算)孫權得以稱帝,在他稱帝之後,便將他的哥哥追封為了長沙王,可以說對於自己的兄長的功績還是十分的肯定的,但是他卻是沒有讓自己的侄子繼承這個王爵,只是給自己的侄子另封了侯,最初的時候是封為了吳侯,並且其封地是在孫家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可能是孫權覺得這樣將祖籍所在地給到自己的侄子,容易使得自己的侄子建立勢力,便又將其改封到了虞縣,不管是對於他侄子的冊封,還是在封地的選擇上,可以說都是顯得有些刻薄的。

其實與其相似處境的在還有宋朝時期所發生的事情,咱們在上文當中也是有提到過,趙匡胤是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的,當然對於其弟弟是否是合法的繼承帝位,直到如今,依然是存在了爭議,而對於趙匡胤的子嗣,在死因上也是令人感到蹊蹺,他活到成年的兩個兒子,一人在其叔叔所給予的壓力之下,選擇了自殺,而另外一人則是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便病逝了,對於其具體原因並沒有詳細的記載。這也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而令人感到嘲諷的,便是在之後的時候,南宋建立,由於趙構的兒子在逃亡中死亡,而之後在趙構更是再也沒有子嗣,而趙光義一脈的子嗣,這時也就只有趙構一人存活,當然這裡說存活有點不恰當,畢竟其他人並沒有去世,只是被俘了而已,為了政權不會改名換姓,又是找到了趙匡胤一脈的子嗣,讓其繼承了帝王之位。

小編有些扯得遠了,咱們現在回到原來的話題,其實孫權對於侄子的冊封也是有著一定的考慮的,那就是不能給其繼承江東政權的機會,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才會一度進行打壓。而對於他的顧慮也是有道理的,就比如到了孫浩的時期,就有傳聞說有人要勾結孫策的孫子稱帝,在孫浩得知這樣的訊息之後,便是派人將其給誅殺了。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孫權對他的侄子確實是很刻薄的,不光是沒有讓其繼承王爵,在之後的封地上也是進行了變動,而究其原因,不過是為了將政權牢牢的把控在自己這一脈的手裡罷了。對此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