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沙丘之亂中的主角是如何把自己的命運推向滅亡的?他們都做了什麼?

沙丘之亂無疑是一場很典型的政治陷阱,但這種陷阱並不是政治對手挖掘的,而是被捲入這場政治鬥爭之中的人自己給自己挖掘的一個陷阱,這場陷阱足以讓被捲入其中的每個人都遭到毀滅性的結局,即便李兌和公子成幫助趙惠文王奪位成功,但依然並沒有從這種陷阱之中掙脫出來,對他們來說未來依然有某種不確定性的危險足以顛覆他們的命運。同樣,即便趙惠文王最終奪位成功,但趙國卻又陷入了發展中斷,“胡服騎射”帶來的成功頓時間碩果無存。

那麼,沙丘之亂之中的這些主角是如何把自己一步一步推向這個政治陷阱的呢?正在飛速發展的趙國又是如何掉入這個陷阱而受害的呢?

撕裂趙國者——趙武靈王是如何一手挖掘這個陷阱的

趙武靈王是一個功過參半的君主,對於趙國來說他功在“胡服騎射”改革,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為趙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晚年的一系列舉措卻完全可以用一個庸君來形容,一個蒸蒸日上的趙國是在他的改革下樹立起來的,但一個被撕裂的趙國也是由於他的舉動而導致的。

趙國的撕裂首先是從繼承人問題開始的,正如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後,使得羅馬帝國由此走向衰落,畢竟一個分裂的羅馬帝國對於歐洲蠻族來說其威脅已大不如從前。趙武靈王同樣給自己挖掘了這樣一個政治陷阱,宮廷內亂向來是大忌,但趙武靈王因為自己一時的喜好動搖,從而廢除了原太子公子章。

但問題是公子章在太子這個位置上已經待了許多年,在朝中的地位已經相當穩固,因此在趙武靈王廢除公子章以後,後者得到田不禮的支援,開始醞釀一場宮廷政變。封建歷史提供了很好的佐證,自古以來輕易動搖儲君之位往往都會引起一場巨大的政治動盪,從玄武門之變到國本之爭無不如此。趙武靈王忽略了公子章在朝中的勢力和黨羽,這為以後的動盪埋下了禍端。

但另一方面,趙武靈王的意志又並不徹底和堅定,他把公子何冊立為儲君後,卻又不能給予後者強而有力的支援。他因為動了惻隱之心,開始對公子章充滿同情,老年昏聵的趙武靈王甚至打算把趙國一分為二,讓兩個兒子都做趙王,

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

,趙武靈王的這一舉措自然不會得到朝臣的支援,他想把兩碗水都端平,甚至不惜把一個統一而強盛的趙國一分為二。

然而這樣的做的結果是既不會讓公子章滿意,也不會讓公子何滿意,反而讓彼此雙方更加仇恨彼此,矛盾變得更加尖銳,他們幾乎不受控制的陷入了趙武靈王的陷阱裡。從動搖儲君,再到打算平分趙國,趙武靈王顯然親手在趙國政治上撕裂開了一條巨大的裂痕,他自己模稜兩可的態度親手造就了政治上的陣營對抗。譬如沙丘之亂髮生以後,趙武靈王對叛亂的公子章竟然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允許他進入自己的行宮中避亂,

公子章之敗也,往走主父,主父開之。

趙武靈王的這一舉動顯然讓趙惠文王和公子成一方十分為難,因為趙武靈王的這種包庇顯然會被後者視為趙武靈王站在了公子章一面,那麼趙惠文王和其支持者不得不開始考慮自己將來的結局,因為趙武靈王的舉動讓他們並不確定哪一天他是不是又會把公子章扶持上位。這也就不難怪公子成和李兌要把趙武靈王圍死在沙丘,趙武靈王不僅親手撕裂趙國挖掘了一個政治陷阱,還把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們也一起拖進這個政治陷阱裡。

再其次,趙武靈王對權力的貪戀也是這場陷阱的動機之一。

傳國,立王子何以為王……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是為惠文王。武靈王自號為主父。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禪位給趙惠文王以後,並沒有把權力完全交給趙惠文王,而是建立起二元君主統治的模式,趙惠文王對內統治,以便穩定社會和國家,而趙武靈王自己則號稱“主父”,掌握軍事權力,以便他繼續為自己開疆拓土的夢想而奮鬥,及至後來他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的時候,那麼一時間趙國恐怕就會存在三個君主的現象。

顯然,正是由於趙武靈王對權力的配置、以及自己的立場問題親手挖掘了這個陷阱,這個陷阱從趙武靈王到兩個儲君,再到一眾大臣無不掉入其中,包括整個趙國也深陷其中。這個陷阱的危害在於——趙武靈王也許希望在自己的控制下,趙國可以按照他的設想和安排繼續發展,譬如把開始不受待見的公子章廢除,換討他喜歡的公子何上位,在此基礎上又實施二元君主統治,趙惠文王在肥義的輔佐下治理趙國的內部,而自己則以主父的身份繼續為趙國開疆擴土。

設想盡管是美好的,但這個陷阱顯然讓四方陣營都沒有得到真正的好處——對公子章來說,從宗法制來說他是鐵定的未來儲君,而且當了許多年的太子,於情於理都該由他來繼承儲君之位。但趙武靈王一紙命令就廢除了他的儲君之位,對於公子章來說自然是不甘心的。而對於趙惠文王來說,這個儲君之位本不該由他來繼承,由於母親吳娃的緣故而得到,那麼他和其支持者自然不願放手,何況後來趙武靈王又將王位傳給了他,那麼他就是名正言順的趙國君主,可是趙武靈王一方面對於公子章還心存仁慈,包括他自己還以主父的身份把持趙國朝政,那麼這對於趙惠文王來說自然是尷尬無比的。

再者對於趙武靈王和他的大臣來說亦是如此,儘管趙武靈王自稱主父依然把持著趙國的部分權力,但是真正的君主畢竟是趙惠文王,那麼對於他的朝臣來說尷尬之處在於,二王令下該服從於誰呢?趙武靈王遲遲不肯放權於趙惠文王,趙國群臣又該對誰效忠呢?結局證明,趙國的大臣選擇對趙惠文王負責,趙武靈王實際上已經在朝臣中失去了支援,李兌和公子成都選擇支援趙惠文王,而不是他,即便他們意識到將來可能受到趙惠文王的清算,但他們更害怕趙武靈王的清算,畢竟此時此刻趙惠文王和他們是站在一起的。

當然,這也是趙武靈王親自給自己挖掘的陷阱,當公子章兵敗逃往他那裡時,他選擇了收容,這個舉動的訊號自然會被公子成一黨視為趙武靈王選擇和公子章站在一起,這個時候的趙武靈王對他們來說便既不是君主,也不是同一陣營的人了,而是敵人,正如兩人的擔心一樣,

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

於是就這樣,一個好端端的趙國在趙武靈王親手挖掘的這個陷阱之下,便陷入了政治分裂,陣營對抗的動盪之中。

沙丘之亂——中斷了"胡服騎射"的發展道路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這一段時間是趙國最有機會趕超秦國的時機,因為此前秦國正處於政治內亂之中,秦武王舉鼎而死以後,由於他沒有子嗣,秦國內部很快分成了兩個陣營。宣太后和惠文後都有各自支援的儲君,宣太后支援公子芾,而惠文後支援公子壯。趙武靈王透過給秦國施加政治壓力,迫使秦國改立在燕國當人質的嬴稷為君,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

趙武靈王的這一建議自然是有利於趙國和燕國的,按照他的設想燕趙兩國對秦昭襄王有扶持之功,那麼以後這位秦王自然會親燕趙。只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位秦王差點把趙國打滅亡,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宣太后和魏冉專政時期,秦國的實力依然還很強勁,而且趙國的境況也並不樂觀,如趙武靈王自己就很清楚的意識到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趙國的境況不容樂觀,所以改革成為當務之急,趙武靈王成功說服朝臣實施“胡服騎射”,這讓趙國的實力突飛猛進,滅中山,收樓蘭,趙國的疆域快速擴張,

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可以說崛起的趙國正在走向它的巔峰。為此,趙武靈王制定了攻打秦國的計劃,為此他甚至不惜化裝進入秦國,觀察了秦國的風俗面貌和地形,甚至還和秦昭襄王見了面。

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透過這一事件可見趙武靈王的野心,以及當時趙國已經具備和秦國爭鋒的力量,否則趙武靈王也不會自負到敢去攻打秦國,而且從他的勇氣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膽大心細的人,為了攻打秦國不惜以一國之君的身份親自到秦國去勘探地形。也許正是這種雄心壯志導致趙武靈王自我挖掘了一個巨大的陷阱,他以為只要提前傳位給趙惠文王,以便讓他專心協助自己打理國內事務,那麼他就可以騰出精力來專心開疆擴土。

然而在這件事上他顯然低估了政治上的兇險鬥爭,當他完成二元君主的構建以後,還沒有來得及發動針對秦國的戰爭,公子章的叛亂就打亂了他的計劃。這場叛亂不僅使這位優秀的君主喪失了性命,也斷送了趙國的改革發展,實際上趙武靈王如果只是為了騰出精力專心致力於趙國的擴張,那麼他完全不必著急的禪位,而是讓儲君以太子身份監國。另一方面,由於叛亂後期趙武靈王模稜兩可的立場問題,也導致他被趙國群臣們拋棄,被困沙丘足足三個月,卻沒有一個朝臣對此表達不滿,由此可見公子成和趙惠文王一方已經達成政治默契。

為了趙惠文王的統治以及公子成一黨的未來,他們選擇了犧牲趙武靈王。只不過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與此同時他們也犧牲掉了趙國的未來,趙惠文王儘管也是一位較為不錯的明君,但恐怕誰也不會想到僅僅三十餘年後,趙國就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國打的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實際上,如果沒有趙武靈王給自己和趙國挖掘的這個陷阱,他怎麼會死的如此窩囊呢?想必趙國還將在他的手中有更加精彩的表現,但是這個由他挖掘的政治陷阱,不僅斷送了他自己的性命,也葬送了趙國一片光明的發展道路,不可謂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