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他是宋朝著名文學家,曾被譽為鐵崖體,寫下一首詩讓人淚流滿面

文|明炫翊

此人的名字叫楊維楨,祖上是楓橋(今屬於紹興-諸暨)人,他有一個曾祖名字叫楊文修,是宋朝的名醫,外號“楊佛子”。

楊維楨之前的有一代,楊家遷居去了全堂(今位於楓橋鎮東部)(居住的村中有一個池,名字叫“泉塘”,取諧音,故“全堂”),村裡“泉塘”池旁邊是“鐵崖山”(今人俗稱小山頭)。

楊維楨在晚年的時候,自稱過“老鐵”,號“鐵崖、鐵笛道人”,故此後人將他的古樂府詩稱之為“鐵崖體”。他在詩、文、戲曲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歷來對他的評價都非常高,稱他是元代的詩壇領袖。在做詩上,楊維楨的風格清新,受李賀影響很深,題材多以史事與神話為主,詭異譎怪,曾被人冠以“文妖”的外號。

自古以來,寫史書的人,喜歡帶頭搞封建迷信,對於一些名人、皇帝、奇人等,都喜歡寫一些“神奇”的出生,楊維楨自然不例外,史載他的母親李氏於元貞2年(公元1296年)“夢月中金錢墜懷,而生維楨”。

楊維楨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個哥哥叫楊維翰(元末畫家)和一個弟弟(不詳),父親楊宏,也是一個有名的儒士,可謂是標準的書香門第。他從小就非常聰慧,記憶力很好,能夠“日記文章千言”,少年時為了增加見識,還外出遊過學。

泰定4年(1327年)科舉中進士,初任“天台縣尹”(浙江台州下轄),不過因為當官依法懲治作惡的官吏,被人報復黜官,後繼任了“職錢清鹽場司令”一職,又因請求減少鹽稅,受上官的記恨,十年都沒有升遷。

在元末那個時期,仕途坎坷也不算太少見,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朝修繕遼宋金三朝史書的時候,楊維楨上書了一個“正統辯”,受到了總纂官歐陽玄的稱讚,之後被調任去了江西擔任儒學提舉,不過因為交通原因,沒有成功。

元朝受到紅巾軍起義的衝擊之後,兵亂四起,而張士誠趁機佔據了浙西。因為楊維楨的名氣很大,張士誠想招攬他,但屢召不赴,後來派自己弟弟張士德親自上門召他。

楊維楨沒有鳥張士德,只是以元朝的角度立場給張士誠修書一封,信中大罵張士誠自選官吏,不上繳(元廷)糧食。(元廷對起義軍的態度,是誰稱王狠打誰)

信之後對道明瞭張士誠有四個優點:“兵不嗜殺……聞善言則拜……儉於自奉……厚給吏祿而奸貪必誅……”四個缺點:“是非一謬,黑白俱紊……為閣下計者少而身謀者多……狃於小安而無長慮……身犯六畏,釁闕多端……”(分析張氏的優勢和劣勢)

最後,預言張士誠“不有內變,必有外禍”。(張士誠最後被朱元璋所滅)

從這封信的細節看來,楊維楨確實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雖然不問世事,但看的很明白。這樣的人才,自然也受到了朱元璋的惦記。

楊維楨流居到了松江(今上海)後,一心修學論道,作詩會友。明初,朱元璋召他修禮、樂書,楊維楨婉辭拒絕了朱元璋邀請,為躲避官府再來邀請,趕回了老家全堂住。當時監督計程車兵們發現了他離開,一路追趕過去,在半道上截到了楊維楨。

楊維楨無心去當官,便使計騙士兵,故意念錯了字,將“紫暘宮”讀作“柴湯官”,追趕計程車兵以為他不認字,便放他離開,楊維楨得以脫身。

但這只是短暫的閒,洪武3年,因為極度缺乏官吏人員,朱元璋又一次去請了楊維楨,派去不少人幾番敦促,楊維楨不得已赴京(應天府)。不過這次他也只是跟朱元璋說明白話,留了十天,將修書的敘例大略定了下來,賦了首《老客婦謠》就走了。畢竟名望太大了,朱元璋也不敢太勉強他。

回家後,楊維楨急急的撰完了《歸全堂記》,便去世了,史載他葬在松江幹山。(村人口傳,稱其葬於桐岡山)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