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朱元璋親侄子朱文正為何能成為樞密院同僉?只因他是朱元璋親侄子!

朱元璋畫像

筆者在前文曾對朱元璋親侄子朱文正的生平,依靠史籍資料中僅餘的支言片語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敘述。

我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對於朱文正的功績和軍事實力會感到疑惑。為何剛加入朱元璋勢力不久且年僅二十歲左右的朱文正,能夠迅速被提拔到與徐達、湯和等人同級的樞密院同僉?難道僅僅因為他是朱元璋親侄子這一血緣關係嗎?

朱文正(影視配圖)

朱文正的身份確實是其迅速上位的關鍵原因,但更為關鍵的是他自身所具備的極強的軍事能力。由於明初各類史籍資料中對於朱文正事蹟的刻意抹滅,我們只能從部分僅餘的部分進行分析。

《明史》中對其評價為:“比長,涉獵傳記,饒勇略,隨渡江取集慶路。已,有功,授樞密院同僉。”此外,據劉辰《國初事蹟》中記載,當朱文正陰謀叛變被擒之後,朱元璋動怒欲殺之,馬皇后力諫道:“文正雖驕縱,自渡江以來,克太平,破陳埜先營,取建康,多有戰功。”

因此可見,當朱文正於至正十四年投奔朱元璋被提拔為親信後,便一直作為朱元璋的主力核心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在軍中已有威名。當郭子興死後朱元璋陷入與郭天敘之間的權力鬥爭,而此時的朱文正又發揮出極強的軍事能力,再加上如此至親血緣關係,因此朱元璋便毫不猶豫的將朱文正提拔到與邵榮、徐達等人相等甚至更高的地位。

一、常州之役

被提拔為樞密院同僉的朱文正旋即在“常州之役”中證實了他的實力。常州位於應天府(南京)和平江府(蘇州)之間,這兩地分別為朱元璋和張士誠的大本營,且相隔較近,常州正當要塞之衝,可想而知奪下常州對於彼此實力發展的重要。

為了奪下常州佔據主動,朱元璋於至正十六年七月,命徐達率軍發動對常州的進攻,而同樣深知常州重要戰略地位的張士誠也在此處投入重兵把守。同年八月,已經率大軍攻打常州一個月仍不克的徐達等人遭到朱元璋的嚴厲指責:“自元帥徐達以下皆降一官,以書責達曰:‘虐降致叛,老師無功,此吾所以責將軍。’”

明軍

但一直到十一月,徐達仍未攻克常州,心急火燎的朱元璋旋即再遣二萬精兵前往援助。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此戰朱元璋麾下所有的嫡系主力如徐達、常遇春、湯和、廖永安、胡大海等人以及所屬部眾幾乎全部被調往常州戰場。而俞本《紀事錄》中記載,常州戰場的最高軍事統帥正是朱文正。

歷時八月的常州攻防戰最終以城內無糧,張士誠大將呂珍主動棄城而走而告終,朱元璋乘勢佔據該城。此戰是朱元璋與張士誠交鋒歷程的轉折點,此前張士誠勢力範圍橫跨長江南北,佔盡浙東富饒之地,對朱元璋保持著較大的優勢。而此戰過後朱元璋完成了對張士誠軍事的逆轉,戰略態勢上已形成對張士誠的壓制。

此戰中作為主帥的朱文正其功勞之大不言而喻。

二、洪都之戰

洪都之戰

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為加強統治地位對內部軍事結構做出重大改革,“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同時將功勳舊將邵榮、徐達、常遇春調往中書省,此時的朱文正事實上已經成為朱元璋麾下的最高軍事統帥。

獲得晉升的朱文正再次不負眾望,將朱元璋從戰略失誤中挽救回來,這便是連後世史書都根本無法篡改的“洪都之戰”,而此戰也是朱文正短暫生涯中最為光彩的一戰。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遣部將呂珍突襲韓宋政權根據地安豐。此時的韓宋政權因三路北伐元廷失利,已經陷入極為窘迫之時,遭到元廷和張士誠夾擊後根本無力抵抗,勢窮之下迅速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謀臣劉基等人均勸阻其不要前行,安心解決爭霸路途中最大的威脅——陳友諒,但朱元璋並未聽從,以“安豐破則士誠益強”為由竟於當年三月率領徐達、常遇春等主力救援韓宋政權。

而此時的陳友諒為了重新佔據優勢,率領百官家屬傾國之兵、號稱六十餘萬的馬步舟師直撲朱元璋而來。陳友諒大本營武昌與應天府之間最為關鍵的城市便是洪都(今南昌),陳友諒又因訊息閉塞不知應天府內軍力空虛,所以首戰之地便在洪都爆發。

朱文正深知朱陳爭鋒勝負在此一舉。倘若讓陳友諒攻克洪都,直逼應天府,朱元璋在張士誠、陳友諒的夾擊之下必敗無疑。此外朱元璋主力已經調往安豐,洪都城難有外援,這場決定元末中國歷史走向的重任就全部擔負在朱文正和其部將身上。

陳友諒

朱文正率領參政鄧愈,樞密院事趙德勝拼死抵抗陳友諒圍攻長達八十五天,最終以朱元璋於七月初六率領核心主力二十餘萬救援得以獲勝。這場曠世絕俗的攻防大戰堪稱十四世紀的軍事奇蹟。至於“洪都之戰”的具體過程,筆者今後將另行著文詳細描述。

然而異常奇怪的是,為朱元璋挽救戰略危機、立功第一的朱文正在鄱陽湖大戰後並未得到相應的封賞,而此前曾說出“叔父成大業,何患不富貴?爵賞先私親,何以服眾”的朱文正因賞賜不及而舉止時常,竟私謀叛變!最終被朱元璋親自捉拿鞭殺(一說幽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