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嘉慶時期的社會動亂背後的看不見的手從這隻手一路倒過去,那一隻是

上週《金錢推動歷史:印第安人和明朝滅亡的關係》說到南美印第安礦工跟大明王朝滅亡的關聯,本週要說清朝。明和清都是貨幣不自主的朝代,民間普遍流通的貨幣——白銀,並不是官方發行的,而是商人們透過貿易換來的。明和清都執行過嚴厲的海禁政策,防止臣民跟外部世界過多接觸。弔詭的是,這兩個王朝,卻無法阻止,甚至意識不到,一隻看不見的手,從外部世界伸過來,左右了它的生命。

今天要說的故事,是嘉慶道光年間的一系列社會動亂背後的看不見的手,從這隻手一路倒過去,那一頭一直連到了拿破崙。

大明末年,白銀就已經被普遍使用了。入清之後,按照歷朝歷代的傳統,朝廷發行銅錢作為自己的貨幣,試圖取代白銀,但因為銅錢笨重不好攜帶,民間還是喜歡使用白銀。1661年起,政府允許大額交易用白銀完成,之後白銀就成了主要貨幣之一,到後來,乾脆連稅收都收白銀了。白銀與銅錢的匯兌靠的是私人錢莊。政府除了鑄銅錢外,對於貨幣幾乎沒有干預。

銀兌銅錢的比例,很多年裡雖區域性有漲有跌,但並未對全域性產生太大的影響,基本維持在1兩銀換800-1000錢的價格。換句話說,就是幣值相對穩定,通貨膨脹率不高。大清在康雍乾時期人口暴漲,經濟雖起起落落但整體發展很快,幣值能保持穩定,說明白銀供給量充足。白銀是哪兒來的?少部分來自雲南的私人或官方銀礦以及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家,大部分來自於進出口貿易。

乾隆曾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無有。”但事實是,從1565年開始,每年就有4艘300-2000噸位的大型帆船往來於菲律賓與西屬美洲殖民地,運送的白銀大部分到達了中國和印度,1752-1800年間,西方國家出口到中國的白銀達到了一億銀元。這些銀元雖然是西班牙、英國、荷蘭、美國等國家的商人運送過來的,但生產地都在拉丁美洲,早期出產於智利,隨著智利礦藏減少,逐漸轉移到墨西哥。1775年前,中國透過貿易賺得的白銀還有一部分來自日本,1775年後,全部來自於拉丁美洲。從18世紀末期開始,中國已經越來越依賴世界經濟了。

1796年到1815年間,歐洲爆發了拿破崙戰爭。這件事大清不知道也不關心,在拿破崙戰爭爆發前幾年,乾隆剛剛說過上面的那些話,並且把試圖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馬戛爾尼使團趕回了英國。但現在回頭看,這件大清不瞭解的事將對大清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會使他們焦頭爛額。

歐洲的戰爭使得西班牙等國無暇顧及他們在海外的殖民地,1810年起,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一直持續到1830年。這段漫長的時間裡,拉美的地方政府無力維繫銀礦開採,金銀生產持續衰退,進而影響了全球供應。18世紀頭十年,世界白銀比前一個十年減產6。6%,再後一個十年同比減產49。5,再後一個,減產56。6%。這件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需求量最大的中國和印度。

那個年代的印度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好幾個西歐國家在那裡都有自己的代理人,比如怡和洋行,就是英屬東印度公司的股東,而它的主要生意對手是中國,過去,它們從事的主要生意是用白銀購買中國的絲與茶,再賣回歐洲。而這時,為了抵消白銀減少的影響,在印度的歐洲公司找到了一門新的生意,從中國賺取白銀,這就是鴉片。

當中國注意到白銀減少帶來的影響時,已經是19世紀20年代,此時是道光皇帝在位。研究顯示,1820年代到1856年間,中國出口生絲和茶葉大幅減少,而鴉片的進口卻大幅增加,這兩個變化造成白銀大量外流,年均白銀外流量從早期的500多萬銀元,後期達到1700多萬銀元。白銀減少,導致銀的價值上漲,1808年一兩白銀兌換1000個銅錢,到1849年高到一兩銀子兌2355個銅錢。

聽上去有點迷糊是不是?銀子少了、貴了會有什麼影響?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吧——strong這是一場持續了近30年的大蕭條。/strong

首先受影響的是隻掙銅錢的窮人。他們收入的銅錢數量不變,但購買物品、交賦稅卻要換成銀子,平白漲價了一倍。左宗棠1851年這樣描述勞力者的困苦:“銀價日昂,銀復難得,農者以庸錢糞值為苦。”

接下來被波及的是商人,他們採購商品需要用白銀支付,而賣出時賺到的往往是銅錢,利潤大大減少。馮桂芬敘述1852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情形:“富商大賈,倒罷—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而湖南的情況更糟:“向之商賈,今變而為窮民,向之小販,今變而為乞丐”。

端鐵飯碗的也並不能免禍,這一時段,官員的收人都減少了,龔自珍的“明良論”曾描述這個時期官吏因為生活拮据而無心政事的情況,“今上都通顯之聚,未嘗道政事談文藝也;外吏之宴遊,未嘗各陳設施談利弊也;其言曰:地之腴瘠若何?傢俱之贏不足若何?車馬敝而責券至,朋然以為憂……內外大小之臣,具思全軀保室家,不復有所作為……豈其無心,或者貧累之也。”

就連皇上都變窮了。1838年刑部侍郎黃爵滋哀嘆道,儘管道光皇帝在生活上比他的父親和祖父都要節儉,但國庫卻日漸虧空,“臣維皇上宵衣旰食,所以為天下萬世計者,至勤至切;而國用未充,民生罕裕,情勢漸積,一歲非一歲之比,其故何哉?”他表示,乾隆朝的花銷比此時大很多倍,朝廷卻沒有像現在這樣捉襟見肘,究其原因,都是因為錢被外國人賺走了。

朝廷沒錢了,直接的影響是公共事業難以維護,水旱災荒沒能力救濟,地方安全缺人手維護。下一步結果就是社會治安變差,流民變多。1850年左右安徽巡撫王植回憶,“臣青壯年時,聞父老所傳,謂往時一鄉一集,其遊惰無業者,率不過數人,眾皆非笑,無所容身。今則數百家之聚,數十人不等,習以為常,鄉里如此,城邑可知。”而流民增多、生活無著的下一步就是社會動盪。1842—1849年,8年裡發生了110次群體暴力事件,3年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

大清國疲於奔命地堵鴉片,治內亂的時候,不會想到,這一切竟發端於一個他們根本不認識的人。道光皇帝心裡肯定鬱悶:自己這麼勤奮,怎麼國家就治成這樣?難道自己真比皇爺爺差這麼多?形勢比人強啊。

那麼大清為什麼沒有亡於這個時候呢?因為1856年之後,世界經濟重新穩定,大清外貿收入回升,迴流的銀子給它續了命。再往後的事就是政治的事了。

參考資料:

1。《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2。《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3。《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strongEND/strong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