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諸葛亮是否擅長軍事?陳壽為何在《國志》上稱道諸葛亮奇謀為短

諸葛亮曾多次親率大軍北攻曹魏,然而這些戰爭所取得的成效並不大。那麼諸葛亮是否擅長軍事?

諸葛亮的一生,是和軍事鬥爭分不開的,這些軍事鬥爭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諸葛亮集表》中稱道諸葛亮“治戎為長”、善於治軍的同時,又說諸葛亮“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且在評傳上更是具體地指出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陳壽歷來以“良史”著稱,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引起了後世的頗多議論。有的說,這不是陳壽的心裡話,陳壽以蜀人在晉國做官,不能不有所避諱;有的則從成敗論人的角度,認為陳壽此論為是,說得是真話;有的卻更以陳壽之父做過馬謖參軍,曾因馬謖失守街亭受牽連,被諸葛亮處以髡刑,陳壽是有意貶抑諸葛亮而這麼說的,等等類似說法。

那麼,究竟應當如何看待和評價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能力及功績呢?

就軍事方面來說,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是由弱變強,能夠在同曹操、孫權的角逐中發揮一定的抗衡作用,這是和諸葛亮重視軍隊建設分不開的。蜀漢政權建立後,在人力、物力上都比不上曹魏和孫吳,諸葛亮能夠謹慎地使用這些力量以較少的軍隊同較多的曹魏軍隊作長期的周旋,並在戰爭過程中逐步認識和克服蜀軍的短處,尋找克敵致勝的辦法(如解決糧食供應問題、創造八陣法等),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他以法治軍,強調軍紀,注意對軍隊的訓練,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素質,因而蜀漢軍隊的紀律比較嚴明,武藝比較熟練,作戰比較勇敢。諸葛亮本人也注意吸取古代軍事家的可貴思想,重視戰略戰術,講究用兵原則,儘量做到知己知彼,不把戰爭看作是達到政治目的的唯一手段。他精通兵法,講究指揮藝術,對陣法有獨創性的發展和應用,為後人所學習和繼承。

他改進的新式攻防武器(連弩)和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可以說是在軍事科技方面的成就。尤其是連駑,曾得到了機械製造家馬鈞的讚譽。

這一系列的事實說明,諸葛亮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軍事家。

但是。或許正因為諸葛亮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他在政治、外交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太大太顯著了,相比較而言,軍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尤其是後期在軍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似乎是不很突出。在這種情況下,陳壽綜合諸葛亮各方面的才幹,提出了“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絲毫也不帶有任何貶義,沒有夾雜任何私隙與曲筆正是秉筆直書和優良史德的最好見證。

蜀國後期,人才匱乏,“蜀中無大將”,諸葛亮對此應負什麼責任?

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這是客觀事實。有的人認為,“蜀地賢才不少”,之所以會出現人才嚴重匱乏的狀況,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人才發現、培養不夠所造成的。這種看法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蜀國後期人才匱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當地本身人才少,特別是在蜀漢後期幾乎沒有堪稱一世之傑的大才,這是事實而不是人為造成的。魏晉南北朝時的不少人都意識到了這一點。陳壽在《進諸葛亮集表》中曾對諸葛亮何以不能一統天下的原因進行過探討,在他列舉的幾條理由中,沒有養才不足,用人失誤,卻有“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一條,指出蜀中缺乏大將。習鑿齒在《襄陽記》中明確說:“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就是《三國志》中的當時人,對此也有類似看法,如孫盛認為:“蜀少士人”;袁準則反覆言道:蜀漢“小國賢才少”,“良將少”。

蜀地為什麼賢才少呢?這與國小民弱有一定關係。

史稱“九州之地魏有其七”,而蜀地根據其人口看,蜀亡時有人口94萬,魏有443萬,吳有230萬。土地和人民是孕育賢才智士的襁褓。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前有“三國志宗僚”一欄,並列三方人物計477人,蜀漢方面僅104人。“小國賢才少”,一目瞭然。當然,人才的多少並不與地域的廣狹和人口的多少成正比,但是,要求小國寡民人才如泉湧則是不切實際的。

人才的多寡還與那一地區經濟文化發達的程度有密切關係。

蜀地賢才少,還有其地處偏僻的原因。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在洛陽,中原和淮泗等各州才是人才輩出的地方。《三國志?魏志》自夏侯惇起至管輅,有專傳者計103人。其中籍屬豫州者24人,袞州者17人,司隸者15人,青州者8人,冀州者7人,屬幽州、徐州和荊州者各5人。以上各州共88人,而邊遠的涼、並、益、楊四州共才15人,中原人才濟濟不辯自明。《三國志?蜀志》自諸葛亮以下有專傳者56人,籍屬荊州者22人,益州者18人,其他各州16人。

諸葛亮經營蜀地二十年,特別注意羅致蜀中新人,也沒有改變荊益人士比例的基本狀況。可見蜀地始終都存在著人才匱乏的問題。既是“才少上國”,諸葛亮當有“才難”之嘆,即使“廖化作先鋒”,也是出於無奈。

結語

所以,蜀漢後期人才寂寥,其局面的造成主要是蜀地本身人才少。諸葛亮曾盡力羅致人才,他在後期啟用了不少蜀地新人,也引進了一些外地人。他不應對蜀漢人才匱乏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