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乾貨】預測設計的介紹及運用策略,你知道怎麼做一個好的設計嗎?

編輯導語:隨著行業的不斷髮展,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與此同時一些產品也在進行最佳化設計;比如在逛淘寶時準備問客服這個商品的問題,聊天畫面會自動彈出你要諮詢的商品資訊,讓你們的溝通更加順利;本文作者發現了關於預測設計的介紹及運用策略,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當產品能滿足使用者基本需求後,預測設計會成為產品的下一步最佳化的主要方向;小到某個流程的簡化,大到智慧助理,都是在根據某個行為去猜測其下一步的行為,並提供幫助。

預測設計是近幾年比較流行且備受喜愛的一種設計形式,也是產品越來越智慧化的重要體現,應用非常廣泛,讓使用者明顯感覺到效率提升,體驗產品帶來生活的便利。

一、生活中是如何預測的?

例如:老闆一抬手,助理把最新的報告遞給老闆,這叫深諳我心。

預測設計來源於生活,並逐漸運用到產品中;按照KANO模型中,預測行為屬於魅力因素,提供使用者想不到的需求會很大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不提供則滿意度不變。

預測設計大致分為三類:

1. 流程跳躍,減少某個步驟

在進行某個目標行為時,多個步驟之間有連續和承接關係,省略操作的某個步驟,流程更加順暢和自然;如果省略的這個步驟是使用者需要操作的,就會凸顯產品的智慧化和人性化。

這種行為現在越來越普遍,例如,人上車,車啟動後,車門自動鎖;在應用上也很多,例如,撥號盤的收起行為。

最開始的版本撥號盤展開後會顯示收起的按鈕,後來的版本上,撥號盤基本都沒有此按鈕了;因為使用者只要開始其他操作,例如滑動頁面或點選除撥號盤的其他位置,撥號盤自動就隱藏了;因為收起撥號盤和操作頁面其他位置之間是百分百的承接關係,甚至說收起撥號盤就是為了操作其他部分,因此直接略過收起撥號盤這一步。

2. 新建快速流程,保留原流程

使用者在行為1的時候,猜測其目標行為2,並預先提供為實現目標行2的重要一步,為其實現目標2提供捷徑操作。

預測設計如果設計的非常便利,使用者喜歡上,會記憶,並充分利用捷徑,看看花園裡的小路就知道,使用者最喜歡的就是捷徑,根本不管大路怎麼設計。

預測設計就是花園中的小路,很窄,過不了寬的汽車,只要方便了自己,她就會喜歡,而大路依然是大路,不用受到影響。

我們較常見的就是微信的“你可能要傳送的照片”的功能。

3. 使用者未知悉的情況下,直接幫助使用者做事

使用者沒有目標行為,產品主動獻殷勤的行為。

例如,相簿的故事影片,相簿會根據某個日期的照片自動生成一個影片故事,如果使用者喜歡可以儲存下來;這種預測不屬於流程的預測,是直接幫助使用者做某件事,希望得到使用者的認可。

預測的第一種需要察覺某種關鍵承接關係即可,預測的第三種是一種主動獻殷勤的狀態,不涉及互動流程的最佳化;今天我們重點討論的是第二種,也就是互動上需要注意較多的建立捷徑流程。以下所提到的預測設計則代指第二種預測設計。

在一個完整的流程中,如何建立一個討喜的順暢的捷徑流程才是問題的關鍵。

二、預測設計要注意的事項

1. 結合APP產品的整體目標

以支付寶轉賬為例,使用者在對話介面的輸入框輸入數字200(使用者行為1),APP預測其想轉賬200,於是彈出“轉賬200”按鈕(APP的行為),使用者點選“轉賬200”按鈕,進入輸入密碼介面,完成轉賬(使用者目標行為2)。

淘寶對話介面的輸入框輸入數字200,並沒有顯示彈出“轉賬200”按鈕。

支付寶的對話介面與微信的對話介面功能大致相同,支付寶的轉賬需求是獨樹一幟的高,因此為其多設計了幾條通路;而淘寶對話轉賬的需求較低,此轉賬預測的行為並不符合這個產品的整體目標。

2. 連貫性

目標行為的預測準確性,例如需要選連貫操作,使用者行為1、APP的行為、使用者目標行為2有重要的關聯,且APP的行為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行為之間的連貫性:

使用者行為1—-輸入200;

APP行為—使用者連續輸入停頓後彈出“轉賬200”按鈕;

使用者目標行為—轉賬200。

這是一系列的行為,其有共同的因素就是數字200,APP的行為是提供這個按鈕,相比正常轉賬的流程步驟明顯減少。

時間上的連貫性:

使用者新拍攝一張圖片,然後進入微信,開啟對話,點選新增,會彈出“可能傳送的照片”及剛才拍攝的照片,使用者點選該照片,立即傳送出去。

可是,當用戶新拍攝一張圖片,先進入其他應用或微信其他部分進行操作,再進入微信對話介面點選新增;或等待2分鐘,再進入微信對話介面點選新增;APP都不會提供“您可能傳送的照片”的提示。

這樣在時間/操作上都已經不連貫了,其預測成功的機率會降低很多,因此不做預測了。

3. 避免錯誤

當支付寶連續快速輸入6位以上的數字時,這個預測彈框便不會提示;因為經過基礎的判斷,輸入過多的數字涉及轉賬金額過大,甚至超過正常的交易數額。

這時候轉賬預測基本是錯誤的,因此不會再提供預測的轉賬按鈕;

這個預測的捷徑不鼓勵或者不承擔鉅額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損失;

4. 使用者容易發現

使用者發現需要看到APP的預測行為,這個預測行為應當在使用者進行目標行為的某一個步驟的操作節點上出現,使用者能發現,才能使用。

例如支付寶的轉賬提示,其使用者發現的機率並不是非常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它的預測設計上實際是設計了一個全新的捷徑,而非原路的捷徑。

如果讓使用者非常容易發現,最好選擇原路捷徑,即不改變使用者原始的目標路徑,在進行原本的路徑流程時很容易發現預測的行為,並自然的接納。

例如,微信的“您可能傳送的照片”的提示是在使用者點選新建按鈕後出現的,也就是在使用者原新增照片流程中間進行捷徑的。

使用者的原流程是:1點選新建按鈕-2選擇相簿-3勾選圖片-4傳送。

新建的捷徑流程是:1點選新建按鈕-4傳送(特定圖片)。

捷徑流程與原流程有相同的步驟1,這就是原路捷徑,也是使用者容易發現的捷徑。

5. 輕量化

APP的行為需要輕量化,切不可打斷使用者的流程,低調提示,默默消失。

在最小引起注意力的範圍內,以不打斷使用者本來的流程為宗旨,在彈出預測彈框後,使用者較長時間未操作或操作了其他行為,則該預測行為提示可自動隱藏。

5. 輕量化

被譽為互動設計之父的Alan Cooper說過,要將使用者想象為非常聰明,且非常忙的人。

如果我們做預測設計時,給出的捷徑比原來的操作流程沒有明顯的速度快和流程簡單化,那麼這個預測設計就是不夠聰明的。

我們遵循的原則是路路暢通,大路過大車,小路步行快速過;只要原有的流程涵蓋的功能及內容比預測操作要多,就不可輕易改變原有的流程,除非以最佳化原流程為主要目標。

透過介紹這些預測設計的運用策略,希望我們在做產品最佳化時,能做到簡單、自然、合理,透過設計愉悅使用者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本文由 @張寧寧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