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工程師是什麼物種,為何就業率如此之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報考季,很多考生家長在為孩子報什麼專業而發愁,一方面兼顧孩子的興趣,另一方面又不想孩子未來“

畢業即失業

”,辛辛苦苦大學畢業之後,又面臨找工作的辛苦。

我們不妨把往年就業率最高的專業拿出來做一個比較,我們會發現工程師相關專業是就業率當中最高的行業,電氣、機械、計算機等一直霸佔就業率前幾位。

工程師到底是什麼樣一個物種呢?如果從網上搜索,會獲得千奇百怪的答案,比如會讓人覺得很拽的職業,還有讓人變得聰明的職業,還有宅男、直男等標籤。

美國前總統胡佛認為,工程師讓人們的想象力變為現實,他們可以藉助石頭,金屬以及所有能利用的工具,將不可能變為現實,創造工作機會的同時,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很多人會把工程師和科學家搞混,就像很多人把理科和工科搞混一樣。理科更傾向於理論研究,而工科更偏重實際應用,所以這也是工科工作比較好找工作的原因,因為工程師是幫助“夢想家”把理論變為現實的專家。

現在很多科學,並不是前沿科技沒有突破,而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遇到阻礙,或者說在具體社會環境當中無法普及開。比如我們常說的新能源,常見的有太陽能以及風電等,這些能源的利用,並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在實際生活場景當中,相對於石油新能源價格偏高,導致一直沒有實現大規模應用。

現在我們的很多電子產品也有同樣的問題,在應用科學沒有發展到一定階段,這項技術很難獲得大規模的普及。比如動輒上萬元的柔性屏手機,在京東方的工程師們沒有取得技術性突破、把良品率提高之前,這項技術很難進入普通使用者手中,只能是技術發燒友的“嚐鮮品”。

任何一項技術從被發現,到大規模應用往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比如我們熟悉的青黴素技術,在我們的教科書當中,這樣紀錄的:1928年,英國生理學家弗萊明在培育葡萄球菌的時候,發現培養皿裡混入了一種綠色黴菌。隨後他釋出了一篇論文,公佈了自己的成果,整個世界都為之改變。

可是真實的歷史要比這個故事複雜的多,雖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但是當時青黴素提取困難,而且活性極其不穩定,這就導致青黴素不能大規模的生產。

直到十幾年後,牛津大學的三位科學家才研究出了一套培養和提取青黴素的方法,他們之後聯絡了製藥廠,製藥廠利用化工行業的提取技術,才讓青黴素的生產和運輸成為可能。

有很多技術發明,其實應用科學的改進,並不是我們憑空想象而出的。就拿我們常舉的例子,愛迪生髮明瞭燈泡,其實只是愛迪生改進了燈泡的設計,同樣喬布斯的iPhone手機,也是在舊有技術基礎上,整合改進而成的。

現在新產品和新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個別技術上的突破,很難實現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這就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在實際工作中,解決一項項難題,把各種可能性變為現實。

所以早期的工程師都是從工匠演變而來的,無論是瓦特還是萊特兄弟,都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打磨自己的產品,最終讓自己的產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早期的蒸汽機雖然也能夠使用,但是因為密閉性不夠,導致能源利用效率極低,瓦特由於從事過多年的鐘表修理,因此能夠改進活塞的設計,讓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提高了蒸汽機的實用性。

而今天的工程師和工匠是相對的,工匠經過多年的時間累積,把普通的手藝人變為技術嫻熟的老師傅,而工程師所思考的是,如何把這項複雜技術,讓普通人也能夠操作。蘋果手機雖然工藝構造精巧,但是一位入職半年的富士康員工也能夠勝任,這就是工程師們想要的結果。

20年前,很多家庭還會要求有經驗的木匠師傅打造一套傢俱,現在哪怕動手能力很弱的家庭主婦也能夠拼接出一套宜家的傢俱,工程師讓我們的工作變得簡單,易操作。

如果你身邊有工程師,你會發現他們很難溝通,他們似乎是外星人,有一套自己的語言,你必須把我們所熟悉的語言,翻譯成他們的語言,他們才能夠去執行。這就好比我們的程式設計,你要把需求整理成計算機能夠讀懂的語言,才能夠讓計算機執行。

比如我們之前菜譜當中,會寫鹽少許,油少許,這種不可量化的語言,會讓工程師們崩潰,少許是多少?1克,還是2克。如果你的工程師朋友把這類問題拋給你的時候,你也會崩潰的,鬼知道是幾克?

工程師不允許有模糊性的語言,他們需要所有的語言都是可以轉化為數學的語言,可能、也許、大概,在他們眼裡就好比外星語,很難被識別。

所以這也是很多工程師很難被晉升的原因,當他們脫離工程師環境的時候,很難切換到其他思維,比如難以言表的情感因素。很多工程師難以理解,人們為什麼會在遊戲當中高價買件虛擬衣服,在他們看來,只是修改了一串程式碼而已,工作量遠不如旁邊一個草叢。

這也是為什麼,剛入職的前10年,工程師的平均薪資要高於其他行業,可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工程師的工資沒有獲得大幅增長。當然薪資水平不能反映某個職業的好與差,如果喜歡鑽研某項內容,或者想把某項科學發現轉換為現實的可能,那麼歡迎你,進入工程師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