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秦國滅韓國之後,統兵大將李牧用兵神出鬼沒,他的下場到底是什麼?

秦國滅韓國之後,下一個目標趙國,其統兵大將李牧,用兵神出鬼沒,王翦深切忌憚之,極力避免明火執杖地對陣。

圖-最後的韓國

此時趙國代郡發生大地震,殃及大半個代郡,地面東西移動的距離達到一百三十步(約150米)。 代郡大部分房屋地基都毀壞了,以至於房屋倒塌,壓死百姓不計其數,倖存者多半也負傷且無家可歸。李牧經營多年的代郡,突然成了人間地獄。

戰國時期的知識無法解釋地震,普遍認為地震就是要變天了。幾百年前西周滅亡前夕,其發源地也是發生過地震的。

地震對趙國北方的打擊幾乎是摧殘性質的,雪上加霜的是,整個趙國再次遭受天災。這一次是旱災,趙國發生大面積乾旱,大地一片枯黃,烈日下除了悽悽的枯草渣,赤地千里。赤日炎炎似火燒,野菜禾苗半枯焦。旱災讓趙國成為不毛之地,人畜大批死亡,百姓生靈塗炭。

連年持續不斷的天災,嚴重削弱了趙國的軍事實力,而且暗示天意要滅趙國。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還排在第一位,始皇決定放棄魏國,率先向趙國發起進攻,正是臨危下石。

這次秦軍攻打趙國,兵分三路。

中路由王翦統領,這是秦國的主力,有近二十萬,從太原郡出發,登上太行山的“7井陘”,進攻趙國中部。

先看人數最少的李信北路軍的表現,兩萬人從晉陽出發,途經太原郡的北大門狼孟,第一站就是趙國赫赫有名的代郡。

此次李信是作為三路軍的一位統帥,獨自統領一支大軍,王翦給他的命令是隻要拖住北方几個郡的趙軍即可,不求大功,但求無過。

李信軍很快就進入代地,這裡已經不是當年代王統治時期遊牧狀態了,趙國在這裡經營一百多年,代城不說堅固,最起碼也足夠抵禦兩萬秦軍猛攻一陣子。

按照事先的計劃,李信軍應該在代城附近安營紮寨,讓整個北方几郡不敢去支援李牧的趙軍主力,這樣就達到目的了。

可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到了代郡,李信就有種龍躍大海的感覺。讓李信在代郡按兵不動,那比拿鞭子抽他一頓還難受。

趙國北方几郡,由於牧民多,全民皆兵,本來兵力相當充足,有超過三十萬之眾。但是李牧大破匈奴後,不斷派兵支援趙國本土,後來扈輒的十萬趙軍覆滅後,李牧統領約八萬北方大軍南下,只留了一萬多人在北方。

趙國北方這幾個郡,現在的兵力只有鼎盛時期的二十分之一,幾個大城也不過兩三千人駐守,幾乎不可能南下支援李牧。但王翦用兵穩如泰山,才令李信牽制趙國北軍。

李信到了代郡才發現,趙軍的軍力想象的還要少。李信很自信,兩萬秦軍只要集中力量,無論如何都可以蕩平趙國北方。

於是李信當機立斷,放棄此前圍住代城不攻的戰略,而是猛攻代城,並且一舉拿下。接著李信揮師北上,在未來半年時間裡,李信將趙國北方一個個城邑,像拔釘子一樣,一顆顆拔出來。李信這一路秦軍,人數不多,進展可以說超出了預期。

再看南部楊端和這支大軍,足足八萬,佯攻趙國南長城。

按照事先的計劃,如果趙軍主力北上去攔截王翦軍,其南長城和邯鄲勢必空虛,楊端的八萬軍力,足以拿下南長城,甚至一舉拿下邯鄲都有可能。

不過楊端和似乎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準,後來李牧率趙軍主力北上尋找王翦軍決戰,楊端和卻一直拿不下趙國南長城。直到李牧死了,王翦軍大勝之後南下,楊端和才藉機突破南長城。

趙國方面,武安君李牧非常準確地算到楊端和的能力,他並沒有到南線來與楊端和糾纏,而是率師北上,與王翦軍正面交鋒。

李牧統領十餘萬大軍,到中部的“7井陘”阻擊秦軍,其餘城邑則堅守不出。

李牧軍的主力是趙國北邊幾郡的邊軍,騎兵居多,調動速度快。當李牧軍紮下大營,十餘萬人連營數里,排山倒海,氣勢磅礴。

王翦老成持重,雖然兵力優於對手,亦不敢輕動,幾年前桓齮的慘敗,對王翦來說是個永世難忘的教訓。

桓齮逃亡後,王翦時常自省,當遇到李牧,決不可輕舉妄動,即使有九成把握也要三思再三思。

李牧軍固然強悍,但是秦國並非沒有辦法。過去的幾年,秦國從內部瓦解韓國,獲得不戰而滅韓國的偉大勝利,尉繚想在趙國故伎重演,來個“屢試不爽”。

韓國的內鬼是南陽太守騰,趙國的內奸便是相國郭開。

郭開是商人出身,他比太守騰更容易收買,在重金誘惑之下,他讓趙國邯鄲流言四起,誣陷李牧擁兵自重。

除了郭開,尉繚還收買少年趙王遷的母親趙太后。他們聯合起來陷害李牧,將李牧和副將司馬尚召回邯鄲,並在半路截殺之。

趙軍後來統兵的兩位將領趙蔥和顏聚,根本鎮不住場面。

王翦揮師猛進,大勝一場,以犁庭掃穴之勢直抵邯鄲城下。此時楊端和也趁勢攻破南長城,與王翦的大軍會師邯鄲城下。

邯鄲城內,郭開又為內應,一場大戰之後,趙蔥和顏聚陣亡,趙王遷被虜,公子趙嘉逃到代郡和上谷郡,重新集結為數不多的殘兵。

始皇聞邯鄲城破,大喜,千里迢迢趕來邯鄲,為王翦慶功。

經此一役,王翦威名大振,受封武成侯(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第二十級)。楊端和沒有完成既定目標,從此淡出始皇視線。李信雖然立功,但是擅自發動戰爭,功過相抵,不賞不罰。

與韓王安一樣,趙王遷也被流放,他的流放地點更為偏僻,是上庸的房陵。

公子趙嘉在代郡和上谷稱趙王,但是並不為歷朝史官認可,通常稱趙嘉為代王。

幾年後,王翦之子王賁從燕國攻入代郡,將趙國最後一支軍事力量消滅,代王趙嘉也殉國。遠在房陵的趙王遷,聞兄長已死,最後一絲復國的希望破滅,年紀輕輕抑鬱而死,連個後代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