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到廣東十三行去坐牢?乾隆時代的外商想掙錢,在中國就像蹲監獄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文山樵人,無授權禁轉!

01

外商,改革開放之後,一個閃閃發光的詞彙。外商們個個腰纏萬貫,既能帶來大筆資金,還能帶來先進技術與理念,還附加海外市場與國際銷路,所以無論抵達何處,都能得到熱情接待,然而難以想象的是,三百多年以前,那些不遠萬里漂洋過海的歐洲商人們,滿懷著對四億人的龐大市場的熱切期待與憧憬踏上中國的土地時,遭遇到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奇異經歷。

彼時之外商,同樣來自萬里之外,同樣腰纏萬貫,可處境卻是隻能用可憐來形容。

乾隆年間,大批歐洲商人湧到中國,但清政府壓根不歡迎他們,感覺 “委實不堪其擾”,遂實行“一口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將廣州定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

其實很久以來,英國和中國已互為最大貿易伙伴國。但中國竟然對英國一無所知到連國名都不知道的地步。乾隆四十九年(1764)年,乾隆曾命博學之士編修了一本紀錄當時中國已知全部外國名字的書《大清一統志》,不過裡面沒有英國。只有一詞以代之:“紅毛番”。更奇葩的是,就是這個蔑稱,英國竟也不能獨享——-這是天朝對英國和荷蘭的共同稱呼。不過乾隆爺和勳貴們無法分清兩種紅毛有何異同。

清朝實行海禁,到乾隆朝尤甚。乾隆二十四年,因防止 “小民逐利貪惠而擅自乘槎出海,破壞海禁,亂我宗法”,乾隆下旨命兩廣總督制定《防範外夷五條》。

第一條,就明確立場:本朝廷斷不與外國商人打交道。與祖制不合。

大清朝沒有外交機構,更沒有外貿局、招商局之類,如果外商有事,朝廷一概不參與處理,都由民間自決。

關於這一點,廣州衙門指定了十三家商人,專門負責和外商貿易。這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廣州十三行了。

這個十三行脫胎於宋明兩代的牙行,原本只是市場上為買賣雙方說合、介中交易,抽取佣金的民間商人,不過現在有了官方背書,搖身一變成了由政府指定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後來逐漸又流行叫‘’洋行‘’。

“民間自覺”,乍一聽還蠻開化自由度很高的樣子。

可是你不要忘了咱大清的國情。按照《防範外夷五條》,外商們不論紅毛還是黃毛,所攜貨物只能賣給十三行。所以價格也任由十三行制定。而且由於全無制約機制,大小官老爺們盤剝商人慣了,豈會放過十三行這種肥羊?不過這些敲詐基本全都被轉嫁到了外商的身上。

而且外商沒有申訴渠道,只能忍受地方的各種陋規“”、土政策。

當時行銷世界各國的“大英制造”,卻打不進中國的市場。

02

這種情況也被英國政府所重視,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和清政府建交,互建大使館,簽訂一個全面通商的外交條約,建立一個正式的外交關係。以達到英國商人可以自由貿易,繼而說服中國皇帝,開闢更多的通商口岸。 甚至為英國商人提供一個小島,可以屯放貨物,長期居住。這個想法起初英國人自己也覺得不太現實。

英國政府嘗試了幾次,可以說碰了一鼻子灰, 裕親王愛新覺羅·福全(順治次子,乾隆是其侄孫) 甚至大罵英使 :“爾既為妖邦,安敢洞伺天朝至此。不知天威凜冽,著實大膽,著實放肆!”

眼見直接進京行不通,連乾隆的面都見不著。英國人又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廣州

在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春末 ,兩廣總督李侍堯上了一份加急奏摺。

稟奏乾隆,有一個陌生國家,派使臣到廣州,自稱要來給我天朝納貢。還說去年陛下八十大壽,該國得知已晚,沒來得及趕來,該國國君“心中十分不安”,於是今年又特意為陛下賀壽。如果陛下肯許他覲見,他們國君勢必“十分歡喜”,將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而且使臣還帶來了許多貴美禮物進獻給陛下。

真是懂得禮數!

乾隆閱過奏摺後很是滿意。

其實乾隆一直喜歡西洋玩意,尤其是可以自己彈出一個小人或動物進行報時的西洋鐘錶,深得乾隆鍾愛。以致於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乾隆下旨給兩廣總督李侍堯、粵海關監督李永標“此次所進鍍金洋表一座甚好!嗣後似此樣好看者多覓幾件,再有大面好看,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儒覓得時,於端陽節進貢幾件來!”直接向邊臣索貢,這在整個清代都是很少見到,足見乾隆的確真心喜歡該物件。

乾隆愉快滴同意接見該國使臣,不過乾隆又問了,“彼國究竟系何國?”

不過個國家就是英國,之不過沒人知道該如何向皇帝進行介紹。

據李侍堯報該國叫做英吉利,聽著倒是挺喜興。

乾隆御批之後,美滋滋地等著禮物,並傳喻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提前做好準備,英吉利使船一到,立即周妥護送進京,不得遲誤。

就是個老小孩。

為了能讓中國皇帝重視英國商品,進而支援兩國通商,英國上下可謂在這批禮物上煞費苦心。

他們精心選擇了在歐洲都是最先進的技術產品,而且涵蓋軍功科教民用生活各個領域。

天體執行儀、地球儀、吊燈、座鐘、織布機織的布料、氣壓計、棉德瓷器、蒸汽機、榴彈炮、步槍、連發手槍,以及“君王”號巨型戰艦的模型、牛頓式反射望遠鏡、裝有減震裝置的豪華馬車。

甚至,作為首席使臣的馬嘎爾尼(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家) 還帶去了熱氣球和一名熱氣球駕駛員。如果乾隆有興致且不畏高的話,就可以上天轉一圈,俯瞰一下自己的江山,同時成為東半球第一個遨遊藍天的人。

然額,這些都只是英國人的一廂情願。

03

英國使團來到時,乾隆前往承德過壽,大件的禮物被留在北京,小型的被使臣直接運到承德。

在承德行宮,發生了著名的叩拜禮節政治事件,情節不再多說了,只講背後的事。馬嘎爾尼這夥英國人自以為他們進行的是一次平常的友好訪問,而在大清天朝心中,壓根沒有國際關係這一概念,更沒有平等,因為作為萬國之國,所有別國都是蠻荒異邦,都是大清的附庸,你們來,就是來朝拜的,來歸順的。叫你們跪就跪,還敢討價還價。

不過跪拜風波沒有影響乾隆對禮物的興趣。

但是當馬嘎爾尼把帶來的小體積禮物進行展示以後,乾隆大失所望。並沒有他期望的自動小人、小動物之類巧奪天工新奇有趣的西洋玩具。而所謂機織布料就是呢子,根本不像皇家服飾所需;至於立體展示太陽系全貌的“天體執行儀”,更是“一無用處。”乾隆問起此物與此前所見過的西洋鐘錶有何不同,使臣們面面相覷,於是皇家內府工匠開始自行著手研究。

據派出之人及首領太監、匠役等同稱:連日看得大表內輪齒樞紐運轉之法,並無奇巧,與京師現有鐘錶做法沒有什麼不同。

又有 “千里鏡”,乾隆見乃是康熙年間就一傳入中國的望遠鏡,只不過別的是透過兩端看,這個是從旁邊看而已。其實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夠知道普通望遠鏡和牛頓式反射望遠鏡之間的本質區別。而且儘管英國人特意強調了這是牛頓的發明,亦未能引起皇帝陛下的任何反應。

至於長短槍支,乾隆早有不少收藏,但認為不合實用,因而一直束之高閣。現在這些乾隆也抱同樣看法。

為了儘快回到北京欣賞那些大件禮物,乾隆取消了每年在承德例行的皇家狩獵活動“秋場打圍” ,提前返回。回到圓明園,乾隆立即急不可耐地“拆禮物”。

首先是標註了受英王之命在世界各地發現的新地方以及經過的航海路線的新型地球儀。而後是英國人的 “拳頭產品” ——- “君王”號巨型戰艦的模型。“君王”號是一艘裝有110門大炮的戰列艦,是英國海軍最強悍的戰艦,然而乾隆以為這就是個展品,天下間何能真有此物,根本就沒有任何一條河流足以載浮此等巨物。

其他馬車、蒸汽機、織布機之類,更加令乾隆大為掃興。

04

最後,乾隆得出結論,彼英吉利實乃是一愛吹牛的民族。所稱極大極好之貢品,均系“張大其詞”,甚至不如中國自制的“高大精巧”。

陛下索然無味地說:“現今內府所制高大精巧者,盡有此類……其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

乾隆認為英吉利“衿大之詞” 欺騙。很顯然,萬歲對該國的印象糟透了。

恰在此時,馬嘎爾尼透過和珅向乾隆遞交了國書,提出了建交通商等要求。還真是沒點眼力價。果然,乾隆明白了這夥紅毛此行並非專為自己祝壽,而是為了提出互派使節、開放口岸等過分要求。

“這些做法均與天朝體制不合,絕不可以。怎麼能因你們國王一人之請,更張天朝百年法度?”

馬嘎爾尼不甘心,又懇求在廣州經商期間,可以享有騎馬、從事以健康為目的的體育活動的自由。保證不干擾居民生活。

乾隆以為,這些事以前早有定製,不容更改。

所以,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沒有達成任何一個目的,黯然回國。

於是,所有來華經商的外商們,仍舊須得僅從廣州一地入境,入境之後只能住在兩頭把守森嚴的十三行大街,只能在每月8號、18號、28號這三天裡,經由中國商人組織,外出到指定地方參觀遊覽一次。

生意嘛,還是隻能和十三行做,而且除了“通事”和“買辦”之外,外商不得僱傭中國人進行服務。

出門不許坐轎。

外商不許學習漢語。

特別還有,外商不許攜帶女眷,因為 “番婦坦胸露臂,有傷風化”。

所以到鴉片戰爭以前,外商雖然與中國貿易了一百多年,但是他們只到過中國的一個城市,當然就是廣州,而且在廣州他們也只能去一個地方,就是十三行大街。

他們行動上的自由近乎囚徒,生活方面也不比囚徒稍強,

法國外商拉佩魯斯1787年曽到中國購買茶葉,在廣州停留,他回國後寫道:“人們在歐洲喝的每一杯茶無不滲透著在廣東購茶的商人蒙受的羞辱……。”

這些外商背井離鄉。拋妻棄子,萬里迢迢來到中國,當然不是為了坐牢,而是為了在廣州一磅茶業進價2先令到了歐洲售價14先令的巨大利潤。

為了這鉅額財富,外商們甘願走進十三行街,被禁錮起來,足不出戶,忍受寂寞;放棄性慾、食慾等生理心理需求,做囚徒一樣的苦行僧。

這個,就是近代史上和中國開展國際貿易的初代外商的真實狀況。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乾隆拒絕的要求,他的孫子、增孫都答應了,還連褲子都賠給人家了。

這不僅僅是乾隆皇帝一個人的愚昧造成的,更不僅僅是不會做生意的問題,這是兩個文明不同進步階段間的巨大差距帶來的。

我們把目光投到當下,相比《防範外夷五條》,我們如今的政策具有著多麼恢弘的氣魄與偉大的智慧。

來中國的初代外商如果看到現在中國的營商環境,肯定會直呼上帝,羨慕嫉妒恨。

本文參考的資料有

《近代中國的走私與海關緝私》廈門大學南強叢書·第5輯;

《廣東十三行考》梁嘉彬著;

《嘯亭雜錄》昭漣著;

《粵海關志》;

《乾隆英使覲見記》

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