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五位院士蒞臨,這場事關“農業晶片”的會議爆出大訊息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如果說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那麼,基因編輯便是生物育種所必需的‘光刻機’。”在6月20日舉行的“中國生物育種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朱健康院士的這句話指向了此次會議的重要性。科技日報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我國生物育種“光刻機”研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兩個新型基因編輯核心工具——CRISPRCas12i,CRISPRCas12j已獲得授權,打破了我國在基因編輯核心工具領域的空白。

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王延斌 拍攝

生物學家許智宏院士、植物分子遺傳學家李家洋院士、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萬建民院士、生物學家鄧興旺院士等五位院士現場參與了上述論壇。與會專家認為:與優異核心種質、現代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等領域相比,我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水平上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基因編輯能為作物育種做些什麼?院士指出,其可提高作物產量、改善品質、提高抗逆性、抗病性、肥料利用率;同時,可增加作物遺傳多樣性,大規模創制育種資源。一句話,基因編輯後的作物,可以達到“毛病少、品質好、產量高”的完美統一。

如何理解基因編輯在生物育種領域內的優勢?

一直以來,香味為一些作物特有,比如香米。但玉米卻沒有。在位於濟南高新區的山東舜豐基因編輯研究院,科技日報記者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在這裡,

科學家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掌管甜、糯兩個酶的基因進行了“小手術”,阻斷了糖轉化成澱粉的通路,同時,改變了澱粉組成,這樣,玉米棒棒就變得既甜又糯、可口無比。

這是基因編輯技術發揮神奇的一個方面。在論壇現場,有院士提到基因編輯技術與轉基因的不同:

轉基因插入的是外源基因,監管嚴格,審批覆雜,成本高,週期長,專利被跨國公司壟斷;而基因編輯技術是對自身基因進行精準修飾,等同於傳統誘變育種,不含外源基因。

種子位於農業產業鏈的最前端,被稱為農業“晶片”。生物育種是指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等方法原理,培育生物新品種的過程,是育種領域科技含量最高的細分行業。

目前,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革命性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將帶動農作物育種進入“精準調控時代”。

環顧國內,從事基因編輯的科研機構不少。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馬淑萍拿出的一個名單顯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研所、中國農業大學、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浙江大學等,以及隆平高科、先正達(中國)、中國種子集團等等近20家機構。

上文提到的山東舜豐基因編輯研究院是山東濟南乃至國內極具前瞻性的佈局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研究以及相關成果的產業化專案。

作為國內首家擁有基因編輯底層核心技術(CRISPR酶)的機構,這裡圍繞該技術系統佈局了80多項專利,其中包括PCT國際專利申請14項。

穗多,粒大,少肥,這是科技日報記者在舜豐基因編輯研究院高產水稻組培室的發現。透過基因編輯技術編輯水稻高產相關基因,上述水稻新特徵的出現“水到渠成”。

在這裡,他們建立了包括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大豆、番茄、生菜、馬鈴薯等經濟作物在內的近20種作物高效基因編輯體系,並瞄準營養健康和輕簡化這兩大方向開展精準育種工作,目前已經創制成功包括高油酸大豆、高VC生菜、香味玉米、耐除草劑水稻等等在內的多項一代產品。

“基因編輯是一種精準而靈活的技術,可使育種者對植物基因組特定目標性狀進行編輯改進。”作為業內專家,馬淑萍在論壇上表示,

“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靶向定點誘變,極大地提高了植物育種的效率。”

不過,眼下國內尚未出臺基因編輯產品管理政策,使我國出現了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領先、管理滯後、應用空白的局面。

馬淑萍認為,

基因編輯技術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技術,我們應大力促進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佔領戰略制高點。

“基因編輯植物安全,如何管?如何分?如何看?”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焦悅認為,“我們高度重視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積極開展研究,形成了‘個案分析、分類管理’的評價思路。”她透露,“基因編輯植物評價規範還在制定過程中。”

編輯:劉義陽

稽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