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上代人的B站,被1元打包賣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猛獁資本局 (ID:mengmazibenju)

,作者:鄧宇晨、唐卓雅,編輯:餘聲,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顯然,西祠衚衕沒能走出中文網際網路的BBS魔咒。

3月底,西祠衚衕1元大甩賣的訊息引爆輿論。一半網友說這是“時代的眼淚”,另一半則追問“西祠衚衕是什麼?”

南天涯北貓撲,西祠衚衕榕樹下。

貓撲、天涯和西祠衚衕建立於同一時期,是web1.0時代中文網際網路最大的三家綜合類BBS。

西祠衚衕以多元化的版區聞名,創始人響馬對西祠衚衕的設想是,每個群體在這兒都有著自己的島嶼,偶爾交流,永不碰撞。

不同愛好的人匯聚在此,吐槽、購物、聊電影、組織聚會。有使用者形容,“西祠是淘寶、美團、小紅書和門戶58同城的集合,最像的還是豆瓣。”

西祠原總經理劉輝覺得,“當下,和西祠氣質最像的是B站。”

最終,西祠沒能活成豆瓣、淘寶、小紅書或是B站中的任何一個。

創立之初,西祠的氣質就與商業若即若離,偏愛草根與邊緣,難以界定使用者群體,在收費問題上猶豫不決。

入口網站、社群和BBS是web1。0時代的產物。如今看來,它們商業模式粗獷,變現幾乎只能依靠點選流量、收取廣告。西祠也曾向核心使用者推出收費增值業務,但沒有激起多少水花。

移動互聯把使用者池放大無數倍,技術也強大到可以精準定位使用者標籤,新的商業想象空間才被開啟。

面對新浪潮,傳統BBS的產品形態、商業變現模式都已不合時宜。西祠衚衕沒能成功突圍,就像沒有人能永遠年輕。

一、西祠衚衕、南京與網際網路氣質

1997年,中國網民數量還不足百萬。程式設計師劉琥正在南京一所高校當計算機老師,因為覺得中文網際網路太過無趣,一個高自由度的BBS類社群在他腦海初具雛形。

“響馬”是劉琥給這個社群起的名字,他希望大家可以如響馬一般,在社群呼朋引伴、佔山為王。專案耽誤了一年,劉琥將“響馬”用作了自己的網名。

1998年4月,家中養病的響馬終於有空完成醞釀許久的設想,一個由網友“自行開版、自行管理、自行發展”的網路社群“西祠衚衕”誕生了。

響馬將南京的西祠堂巷和北京的衚衕兩相調和,聽起來“不南不北”,但又充滿市井氣。

這一年,搜狐、京東、新浪在北京成立,騰訊在深圳成立。中關村和華強北,正經歷著網際網路創業的第一股春潮。

南京的響馬還沒有體會到北京深圳湧動的網際網路創業熱潮,反而覺得夾在南北之間的南京是個“很具有網際網路氣質的城市”。

“壓力不大,生活富足,大家生活得比較自由,空閒時間也不少。”這是響馬心目中的網際網路氣質,“當然,如果把網際網路定義成商業化,南京一定不是個很功利、很商業化的城市。”

響馬的個人特質和設想,在一手建立的網路社群得到體現:在西祠衚衕,程式自動抓取主頁上的推薦熱帖,但會自動剔除掉那些來源於人氣前20名板區的帖子。

“我們永遠會扶持草根的、中段的、邊緣的內容。在西祠,你永遠看不到爆炸性的熱點事件,但大家玩的都很舒服。”響馬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在響馬看來,站方是西祠的服務者。從建立之初,響馬便十分謹慎的約束著站方權利,將論壇板塊的開設權和管理權都下放給普通網民。

2000年,響馬為西祠衚衕設計了第一版站規。版區內,站方不允許介入版內事務。版主對版區的掌控力,要遠大於站方。

“我們要做的,是做大平臺,做好服務。讓每個社群、每個人群、每個版區,都能按自我意志發展。我們不把個人道德觀強加到版區,哪怕這是我們很不喜歡的一個討論版。”響馬說。

很快,西祠在南京就站住了腳跟。1999年,西祠迎來討論版的瘋長時期。創立短短兩年便吸引百萬使用者,一度躋身全球網站前一百名。

二、找不到位置的西祠衚衕

2000年,西祠正處高速上升期,響馬突然宣佈將西祠賣給藝龍

(即e龍)

,他個人從西祠抽身而出。

西祠本是閒暇之作,爆火之後,伺服器超負荷運轉,運維成本劇增。為了不關站,在跟幾個收購者商談過後,響馬選擇了e龍的創始人唐越。

直到今天,響馬依舊覺得這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當時,唐越剛從華爾街回國,意氣風發。“在唐越時代,藝龍對西祠的支援還是比較強的。”響馬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唐越在華爾街有7年投行經歷,收購西祠衚衕的決定由他最終拍板。

換了股東,有使用者不願接受,他們擔心西祠衚衕“變質”。在西祠的討論版,有人吐槽“西祠衚衕”馬上要變成“西祠大廈”。

網友說對了一半。上市的大目標下,藝龍開始要求西祠具備盈利能力。

盈利指標強壓之下,西祠推行向VIP使用者和版主收費的模式,僅向VIP使用者收費開放特定功能,這遭到許多使用者的反對。

版友大量流失,西祠又開始搖擺。

2003年,劉輝進入西祠,擔任總經理。劉輝出身摩托羅拉,在通訊行業工作多年,西祠是他跨界網際網路的首次嘗試。

進入西祠後,劉輝立即取消了向VIP使用者、版主收費的制度。劉輝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版主在西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為版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2005年,劉輝邀請響馬迴歸。響馬對西祠的底層業務以及社群架構進行了一番重構,改善了使用者體驗。

好景不長,2006年唐越離開了一手創立的藝龍。他的離開也意味著來自母公司的支援減少,西祠變得尷尬起來。

“藝龍的主營業務和商業模式與西祠是平行的。”劉輝認為,藝龍和西祠之間的互補逐漸消失。

找不到造血模式,也得不到資金注入,此時西祠的伺服器甚至時常無法登入,後臺資料大量丟失,更多使用者心灰意冷,選擇離開。

隨後,響馬和劉輝決定將西祠從藝龍中剝離出來。

2008年9月,在南京舉行的網際網路大會上,劉輝宣佈,西祠將會耗時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從藝龍集團徹底剝離。

只是沒人會想到,此後藝龍和西祠兩相糾纏長達八年,終於在2015年才以7650萬元賣給江蘇省國企紫金匯文。

此時的西祠,使用者量增長早已乏力,已經沒有和微博、豆瓣、小紅書、虎撲等相提並論的能力。

“紫金匯文收購的目標,是想把西祠做得更好更大,至少做成當時江蘇網際網路的領頭羊。但沒有給西祠注入更多的資金支援。”劉輝說。

找不到位置的西祠,頹勢已無法挽回。

三、沒趕上的轉型浪潮

控制權之爭帶來的內耗,只是西祠消亡的表層原因。往細處看,產品形態、商業模式的落後,西祠被甩下車更像是一種必然。

西祠衚衕有幾個版區人氣居高不下,風格卻大相徑庭。

女生最愛“敗家MM集中營”,吃貨必上“e美食”,八卦能手喜歡“包藏貨心”,“後窗看電影”是電影愛好者的家園……

2004年前後,豆瓣、虎撲和B站接連出現,這三家公司自創始以來便帶有極其鮮明的功能和個性——文藝青年逛豆瓣,直男玩虎撲,二次元集中在B站。

而無所不包、難以界定的西祠衚衕,意味著使用者屬性的雜亂。

貓撲社群前總監類類曾發文反思,綜合社群吸引的使用者太多太雜,不夠聚焦,很難吸引到高質量的使用者。綜合社群在最好的變現領域上,不聚焦、不深扎、不沉澱,那就拿不到這些領域的使用者,更不可能長久地在這些領域分羹。

劉輝也對此感到遺憾,“比如西祠的婚慶頻道在2008年就開始做,如果在2014、2015年單獨剝離出來,或許會獲得更多垂直領域的發展機會;我們也可以支援版主演變出更多的生態,比如大家現在說的‘e美食’就是大眾點評最早的雛形。”

西祠也曾向移動網際網路方向爭取更多使用者和流量,嘗試在內部拉扯之下過早流產。

2009年左右,西祠成立了專門的移動研究組。“我提出一個方案,接下來移動互聯時代要組織團隊專門研究怎麼把社群做的集中化、移動化。”響馬回憶,這樣的計劃在當時很超前,但集團更看專案能否盈利。

第二年,尚在雛形當中的移動研究組就被整個“砍掉”。

響馬感慨西祠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後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被甩下車是一個必然結果。”

響馬認為,BBS不能適應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根本原因,在於大量的論壇並不是自主研發的,而是依託於第三方開源的免費軟體架構。“看起來PC時代的論壇百花齊放,但其實這些論壇自主研發的能力很差,沒有能力進行完整的移動網際網路轉型。”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需要的東西。”劉輝認為,BBS需要每個網友花費更多時間、投入更多精力貢獻內容和話題進行沉澱。它不適應當下快節奏、碎片化的傳播方式。

在眾多老牌BBS中,西祠衚衕的告別能在社交媒體上激起水花已屬幸運。

新的產品不斷取代舊的,要求web1.0的產物跟上每一次的時代變化,永不落幕,或許本來就是奢望。

移動網際網路普及,龐大的流量池給予了企業更多的商業化可能,以推薦演算法為核心的資訊流也被證實是增加使用者粘性、提高沉浸時長的最有效路徑。

面對新技術、新流量的衝擊,傳統BBS的產品形態、商業變現模式都顯得過時。當KOL大量出走,優質內容產出下降,BBS沒能和同時代的四大門戶一般突圍成功,最終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西祠衚衕真的死了?響馬又覺得沒有。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會消失。我們現在看到的西祠,只是網際網路上的具象而已。每個人記憶中都有自己的西祠衚衕。” 說到這裡,響馬頓了頓,“所有人在西祠,都有自己的片段。每個碎片加起來,就是西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猛獁資本局 (ID:mengmazibenju)

,作者:鄧宇晨、唐卓雅,編輯: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