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長文預警!HiFi名詞解釋+Q&A

作者:奈何奈何可奈何

自有HIFI評測開始,相關的各種名詞和形容詞很多,但是每個人理解不一定相同,導致看起來雖說是一個名詞,但實際上說得卻不是一個意思,這種情況導致了初燒整不明白,很多玩家或者kol不解釋,似乎覺得大家都是明白,這就導致一些渾水摸魚、玩遊戲文字的存在,對初燒事實上沒有任何的幫助,我想很多人都確實有這種感覺。大家看得雨裡霧裡,所以有了此篇圖文來詳說一下各種名詞,我也在不斷邊聽邊學習之中,歡迎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一、玄學名詞

1。頻率的分佈和說明

關於高中低三頻的分佈,一般是有兩種參考。一種是音響大師劉漢盛在《音響二十要》裡面的提出的頻率分佈:極低頻(20Hz-40Hz)、低(40Hz-80Hz)、中低頻(80Hz-160Hz)、中頻(160Hz-1280Hz)、中高頻(1280Hz-2560Hz)、高頻(2560Hz-5120Hz)、超高頻(5120Hz-20000Hz)。

另一種就是如下圖所示的頻率段分佈,這兩種是目前較為主流的區分頻率方式。極低頻和動態很相關,能達到的樂器少,而且因為這段頻率不好表現,也不是最好聽,這個頻率一般在流行音樂裡很少,一些古典之類的音樂裡才會存在。低頻這個頻率就是我們聽出渾厚澎湃的的區域,低頻的量需要合適,太少的話缺少氛圍,不夠渾厚,會使得高頻更加明顯,不適合久聽,不耐聽,初燒的話喜歡量足夠多的低頻,聽起來的確很爽,但如果過多會有掩蔽效應、掩蓋住了高頻,讓整體的聲音發悶、也不會耐聽;中低頻這個頻段也是男音的基音訊段,很影響男低音的飽滿,能表現聲音的厚度,很多低頻樂器也在這個頻段中;中頻只有部分的女聲能超過中頻的上限,這段頻率涵蓋了絕大部分的樂器與人聲,十分重要,而且中頻如果凹陷太厲害會造成聲音單薄,人聲遠,低頻高頻太翹,也不合適;絃樂與管樂的高音處於中高頻段,很多人誤以為是高頻,齒音也在這個頻段;高頻非常影響聲音的亮度;極高頻過少的話會覺得悶,如果太多,可能造成我們覺得得刺耳,過亮,所以相互配合,頻率均衡,才能做到耐聽久聽,器樂的泛音和回想,良好的延伸使聲音更加自然。

那三頻均衡的耳機好聽嗎?理論上說應該很棒,但實際上我覺得大部分追求科學曲線的耳機的實際聽感卻不太如人意,不過肯定不是全部。INEAR PP8和達音科TitanS就是我覺得三頻均衡又非常好聽的耳塞,非常的中正還原而且耐聽,可以作為參考標杆來衡量別的耳機的聲音。

2。聲場

橫向聲場也就是聲音的寬度,因為整個聲音系統搭配的不同,每個人聽到的寬度和聲音其實也不相同,耳塞的聲場是模擬出來的,總歸是有一定的侷限;縱向聲場也是前後的的深度,耳塞其實比較難做好,很多耳塞甚至沒什麼縱向聲場,主要是單元到耳朵的距離非常影響縱向聲場的範圍,大耳在這點上想做到就很容易,不會產生耳塞明顯的範圍感;聲場定位就是人透過聽覺感知,來判斷一個聲音訊號在音場空間中的具體方位。好的定位就是要聲音發出的位置準確,需要保真,否則定位不好會造成器樂人聲的位置不對,所以對於好的聲音來說就需要定位合適準確;聲場的具體形狀也不好具體的說明,只有一個大概,而且耳塞是幾乎不可能把聲場做到腦後的,而且耳塞也不存在高度這一說法,即便是大耳,也是好的大耳才會存在聲場的高度。

3。密度(資訊量)

密度也是資訊量的多少,文字確實難以描述,較為抽象,比如128k和DSD的資訊量就是一耳朵的差距,單看耳塞,我認為可以理解成這個聲音是否足夠凝實,是不是發虛,就像幀率,1秒15張和60張感知是很強的。

4。動態

訊號最大和最小響度的比,說動態大指的就是他們的對比值很大,動態小就像微風拂面,綿軟無力;動態大就像是海嘯般的巨浪一樣磅礴澎湃。

5。瞬態

瞬態就是速度感和爆發感,看單元的反應,指的是器材的反應速度,從訊號發出開始反應到結束,速度越快聲音越乾淨利落瞬態就越好,如果不好的話聲音會顯得拖沓混響多。

6。解析

就好比是螢幕的清晰度,在耳機這裡指的聲音的細節,流行音樂一般把人聲做得很近,即便是差些的耳機也能聽到細節,但是可能器樂的細節就不容易表現出來,和單元的素質關係很大。

7。結像

這與密度、定位、瞬態等息息相關。好的結像,能讓你覺得聲音是有形狀的,能聽到方向,聽清聲場的定位,凝實的形狀,不發虛發散

8。空氣感

主要表現高頻、極高頻延展好帶來的感覺,聽起來自然空靈,放鬆愉悅。

9。低頻下潛

在低頻這個波峰到底的時候仍然有足夠的響度,則是低頻下潛好,直白一點可能就是咚在腦海和咚在心口,拳拳到肉,砸進心底的感覺。

10。氛圍感

主要是結合密度和各頻段營造出的感覺,包圍感強,有點抽象,但是很好理解。

11。齒音

人聲在中高頻段製造的邊緣音、比如女高音唱歌中的zi、ci、si會十分刺耳(如果覺得不夠形象可以試試用中高頻比較亮的耳機聽梁靜茹的勇氣)。我們在一般生活中甚至在聽演唱會時基本上不會聽到齒音,是因為齒音會隨著距離的提升迅速衰減消失,不要說離的很遠,就是面對面說話,齒音一般也很難聽清。由於耳機的聲音是沒有距離感、相當於是要還原一個耳朵貼在演唱者嘴邊,齒音就顯得非常明顯。

12。音染

說白了就是耳機的失真、但並不一定是惡性和負面的。由於聽感是十分主觀的判斷、許多燒友也比較傾向於略帶失真或者說音染味道的聲音(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追求聽感的HUFI黨)。可以理解為照片加濾鏡、雖然失真了但如果處理的恰當會讓圖片看著更加的舒服。

13。推力

我覺得看商家宣傳的引數都是沒什麼用的,正確的方法就應該是耳朵收貨,我們平時說推力不足落實到聲音上就是動態差,聲音軟,所以合適的裝置非常重要。

二、Q&A

1。器材的怎麼搭?

一套系統就好像一個團隊,每一環都非常重要,就我們現在聽歌來說,手機-小尾巴-耳機線-耳機本體-耳機套,都是這個系統中的,依照器材的屬性可以自己試試不同的搭配,比如耳機偏暖,低頻下潛卻不夠,那麼我們可以嘗試更換增強低頻下潛的耳機套,聲音偏冷的前端或者耳機線,來不斷的搭配,最後獲得一個自己滿意的組合。

2。更換耳機線有用嗎?

耳機線起到了傳遞訊號的功能,它對聲音有變化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十分明顯,但是很多耳機不需要更換,首先不是任何耳機換個線就會變得更好聽,很多時候單元的素質已經卡死了,更換線材也僅僅是拆東牆補西牆換一種風格,況且一根素質佳的耳機線價格並不便宜,升級線市場水非常的深,有這個成本我覺得還是可以試試多換個好點的前端或者耳機,多多感受不同的風格。

3。更換耳機套有用嗎?

跟耳機線一樣肯定是有用的,而且影響也很大,相當於可以改變耳機的一部分結構,雖然更換耳機套在頻響曲線測試出來只有2、3db的改變,但是反應在實際的聽感上會大很多、因為耳機的佩戴導管距離耳洞深處的距離也會明顯的影響聲音,不同的耳機套對應的功能和風格也不一樣,有句話叫換套如換塞,選擇到適合自己的耳機套才是最好的。

4。耳機單元有哪幾種?

動圈單元是最常見的單元,下至地攤塞,上至萬元,氛圍感最好,延伸優秀,聲場自然且動態好,頻響更寬,泛音多;動鐵單元瞬態很好,密度高資訊量也大,容易驅動,泛音少;靜電單元中高頻細膩順滑,高頻資訊量很多,解析力很強,但是低頻的表現較差,動態不行,現在一般只有旗艦使用,組成混動單元;圈鐵雖然擁有動圈和動鐵的優點,但是在頻段的銜接上不容易做好,聽感不夠自然,但這麼多年下來,銜接和相位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國際大廠在用的也不少;平板聲場大,結像大,動態強,但是很吃驅動能力,沒有推到位的話聲音會很肉,很糙。

5。需要煲機嗎?

都能煲,相比之下動圈的改變最為明顯,一般煲到50-100小時會進入最佳的狀態,高頻可以更順滑,人聲更柔和等但是總體的素質還是會在那裡,不可能變成另一幅塞子的聲音了。

6。如何燒錢?

千元內用百元小尾巴或者買直推,買易驅動的耳機。1千到三千,一半預算給耳機,剩下的投入小尾巴或者給到耳機。五千到一萬,多聽聽咱再說買啥吧,能買這個價格肯定已經不是初燒了,自己能鑑別了,無非是有沒有聽過的問題。

7。關於試聽

很多人其實沒有辦法聽見聲音,有經驗還能在網上的再錄音裡互相比較出個大概,但何況裡面的作假空間也很大,也不是正確的聲音,如果在大城市完全可以找耳機店去試聽,一分錢不花,而且各種搭配,各自嘗試,肯定可以試出自己喜歡的搭配,但如果是小一點的地方其實可以收二手了,不喜歡原價出掉就好。

三、總結

寫在最後,很感謝能看到這裡,十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寫出這麼長的分享也不算太容易,希望這篇解釋名詞的文章能被大家聽懂,讓初燒不再迷茫,大家都是從木耳走來的,燒耳機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確實也不少,但是真正熱愛的話我覺得就是一種享受,感受人類開發出的不同的聲音,體驗到不同的風格,極好的事情了。不妥之處,敬請值友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