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粉末加水就能造雪?為何造雪技術會被西方封鎖,花了5年才突破?

2019年,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釋出過一段影片:一小捧白色的粉末,在把清水淋上去的時候,粉末迅速膨脹,形成了酷似雪的白色絮狀物。

巧的是,今年我國舉辦的第24屆冬奧會首次實現了用雪自由,所依賴的就是大量人造雪。中國的人造雪起步晚,經驗少,一度曾被外國封鎖技術,只能靠租借、購買外國的造雪機,吃盡了金錢上的苦頭。

但是,既然人工造雪看起來那麼“簡單”,人在家裡自己也可以做,為什麼中國還需要花5年時間研究?人工造雪背後究竟還有何奧秘?

此“雪”非彼雪

其實,咱們上圖看到的白色絮狀物並不是雪,而是一種名叫聚丙烯酸鈉的化學物質。它的吸水能力很強,吸水之後會膨脹,變成了形似雪的產物,這種材料更多時候是用在攝影棚裝飾拍照用,也有商家將其做成兒童玩具。

這樣的“雪”不會融化,而是要在350℃的高溫下才能降解,不具有真雪的特性,自然也不能用在競技專案當中。

冬奧會需要的是真正的雪,也就是水蒸氣冷卻、凝華所形成的產物。延慶賽區作為本次最主要的滑雪賽場,每年的平均降雪量卻只有21釐米,而且隨著氣候變暖最近幾年的冬天下雪越來越少,因此要在這裡建設滑雪中心,肯定需要大量的人造雪。

延慶賽區的滑雪賽道

苛刻的形成條件之下,人工造雪有多難?

我們都見過雪花,它停留在指尖上,呈現出六角對稱的圖案,在光線的照射下熠熠發光,十分美麗,但這樣規整的形狀,正印證著它形成過程的苛刻。

雪的形成有三個必要的條件:飽和的水汽、凝結晶核、適合的環境溫度。

在一定的氣壓下,空氣中水蒸氣的濃度是固定的,就像製作一杯鹽水中只能溶解一定質量的鹽。於是,當空氣中水蒸氣的濃度到達了這個臨界值,就變成了“飽和”的狀態,就不會再增加了。

這時候,如果氣溫比較低,空氣中多餘的水汽就會直接變成水滴甚至冰晶。接著,空氣中吸水的固體微粒會吸引這些冰晶,使其凝聚在一起,逐漸成為肉眼可見的較大冰晶。

六角對稱的雪晶

至於為何會形成六角的形狀,是由於冰晶本身就是六方晶體系,具有這樣的自然習性,水蒸氣在凝華的時候也固定順著六個頂角“衝”去。有的時候,凝華的速度過快,水汽來不及向前推進,頂角上就會出現一些額外的突出物和分支,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美麗的雪花。

但由於自然條件的複雜性,頂角們所接觸到的水汽供應也有差異,水汽含量豐富的頂角,發育得更快;水汽含量缺乏的頂角,就幾乎不會發育。最後,雪花的形狀也變得千姿百態,也有說法說,世界上根本找不出兩朵完全相同的雪花。

不對稱的雪花

自然界造出來的雪都還有那麼多“歪瓜裂棗”,我們的人工造雪自然就更難了。人工造雪需要契合滑雪運動的需求,對於雪的要求只會比天然雪更苛刻:

雪花不能太大,否則會形成石頭一樣硬的雪塊,絆倒滑雪者的步伐;雪花也不能太細小,這樣會導致雪堆過於鬆軟,容易讓人陷進去拔不出來。

所以,人工造雪需要在水蒸氣、氣候和晶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才能造出顆粒大小適宜的雪,這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過去的很多年中都難住了中國人。

技術、精神的雙突破,中國曆時5年實現大量人工造雪

知道了天然雪的形成過程,人造雪自然也是要從這個過程來入手。而人造雪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降雪,一種是人工造雪。

人工降雪選擇把碘化銀微粒撒在雲層裡,這樣一來微粒就會吸取雲層中本來存在的水滴和冰晶,形成雪花。

但人工降雪必須要有條件適宜的氣候和雲朵,顯然不能適應冬奧會的大量需求,所以,我們主要還是採用後者的人工造雪。

人工造雪不再能依賴雲層,連水的來源也得自己找,北京冬奧會為了造雪預計會使用39萬噸的水,為此需要向現有水庫中調水、從高山上引水,必要時候還需要抽取地下水。

有了水之後,還要用機器將它打碎成極為微細的顆粒,加快蒸發的速度,使得空氣盡快到達“水蒸氣飽和”狀態。

解決了水的問題,接下來則是雪花“晶核”的問題。好在北方的氣候乾燥,空氣中本來就存在很多晶核微粒。如果不夠,則需要在噴灑的水滴中新增成核劑,使得噴出去的水在空氣中自然與晶核接觸,落下來之前就變成了雪。

最後,延慶冬季提供了寒冷的天氣,最幸運的是,張家口賽區還曾經在2021年11月迎來了30公分的降雪,這些雪在當時被儲存了下來,作為了現在人造雪的基底,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現在,10臺造雪機開足馬力運轉,只需20天便可以造出350000立方米的雪。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機正在進行造雪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國家從2017年開始就在著手準備,中科院和很多研究機構組成了開發團隊。科研人員們在零下20℃的氣候條件下奮戰一線,召開設計會議、實地實驗、反覆改造造雪機和成核劑、對地面灌水結冰……

5年後的2022年,也就是冬奧會如約開展的今年,中國經過鮮為人知的努力,在所有的比賽場館都覆蓋了高質量的人造雪。不僅如此,組委會還根據不同比賽專案的需求,超規模製造出了9種不同型號的雪。如此一來,各國的運動健兒們能在賽道上發揮出最好的水準,維護了競技的公平性。

中國造雪得到國外盛讚

“我第一次來到這裡(延慶賽區)的時候還是2014年,那時候這邊幾乎什麼都沒有,但是現在我每天從山上往下看,都能看到皚皚白雪以及各種美景。”在2月5日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國際雪聯高山滑雪委員會主席、連續為九屆冬奧會設計高山滑雪專案賽道的伯恩哈德·魯西如是說。

最後,北京冬奧會的人造雪還充分考慮到了環保的問題,原本總計劃用水的39萬噸,現在只用了36萬噸;

並且,人工造雪符合高山的水源迴圈系統,這個系統包含兩個水塘,作用分別是收集降雨和收集融水。在賽道使用完畢之後,這些水將透過天然溝道流回海拔900米的塘壩內,用於澆灌下游農業和綠化,堪稱可持續利用的典範。

現在,各類的冰上、雪上競賽依然在北京三大賽區如火如荼進行著,我們在享受火熱的比賽氛圍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在背後默默付出的科研人員。沒有上場的他們,又何嘗不是這次冬奧會的英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