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後摩爾時代,Chiplet會給半導體行業帶來哪些機會與挑戰?

近期,Chiplet可謂是一級、二級半導體圈最火熱的名詞,沒有之一。

幾乎在每一個行業群,“Chiplet是什麼”、“Chiplet有什麼作用”、“Chiplet真的能發展起來嗎”、“Chiplet能用在車上嗎”都是多次重複出現的問題。

Chiplet,本質上是一個設計理念,它將不同工藝、不同功能的模組化晶片,透過封裝和互聯等方式,像拼接樂高積木一樣用封裝技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顆晶片。

隨著資料量急劇增加,算力需求擴大。而硬體層面,採用先進工藝晶片的設計成本逐漸提高,每代製程節點升級所能帶來的效能提高幅度和功耗降低幅度減小,摩爾定律發展放緩,單芯片面積和效能出現設計瓶頸。

與傳統SoC方案相比,Chiplet可以將採用不同製程的芯粒彙集在一起,且由於芯粒可重複使用,設計靈活,能加快晶片設計公司的設計週期、降低設計成本,且大幅提高晶片效能。

Chiplet也被視為革新半導體產業生態的機會,被看作如同半導體產業從IDM走向設計-製造-封裝產業變革一樣重要的機遇。而對於受限於先進工藝高生產成本、設計難度、生產限制的企業而言,Chiplet也成為公司追求晶片更高效能的工具。

半導體產業鏈重構圖

據Omdia報告,2024年 Chiplet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8億美元,2035年則會超過570億美元,Chiplet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迎來快速增長。

早在2015年,Marvell就推出了Mochi可重用的模組化設計;2018年,AMD在伺服器CPU上率先使用了Chiplet設計;2021年,英特爾也宣佈2022年要在下一代CPU上將採用Chiplet設計。目前,國內地平線、壁仞科技等大算力晶片公司或表達了對Chiplet的興趣或推出了相關產品;芯原和芯動科技等IP供應商已推出實質的介面IP,對Chiplet的帶來躍躍欲試。

Marvell的嘗試,失敗於沒有統一的標準,難以推行。2022年3月,由英特、AMD、Arm等全球行業巨頭組建了UCIe聯盟,推動芯粒介面標準化,希望為Chiplet的發展,建立了統一的標準。

Chiplet發展涉及到整個半導體產業鏈,是一場生態變革,會影響到從 EDA廠商、晶圓製造和封裝公司、芯粒IP供應商、Chiplet產品及系統設計公司到Fabless設計廠商的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參與者。

本次,36氪邀請了超摩科技聯合創始人、技術市場副總裁鄒桐;奎芯科技市場及戰略副總裁唐睿;奇異摩爾產品及解決方案副總裁祝俊東,分別從大算力晶片、介面晶片、Chiplet base die 等產品環節入手,共話Chiplet設計理念。

以下,為36氪“數字時氪”在8月24日“後摩爾時代,Chiplet是誰的機會”直播討論的紀要:

36氪:我們3家公司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切入Chiplet,可以分別說一說公司的主業與Chiplet是怎樣結合的嗎?

唐睿:

奎芯科技是以高速互聯IP市場切入的,我也做個不恰當比喻,我們做IP的,其實更像是給晶片設計公司一個菜譜,告訴他怎麼做菜。Chiplet一個比較直接的方向,就是把我們所擁有的互聯IP整合在一個IO Die裡,之前AMD已經做出來成熟產品了。

我們的優勢在於做IO的IP,或者說高速互聯的IP,可以提供給晶片設計公司,幫助他加快產品迭代速度。

我們都知道先進工藝基本上已經到頭了,摩爾定律已經放緩了,舉一個例子,2013年我在蘋果做A9晶片的時候,用的是三星14nm的工藝,兩年前做AI晶片創業時,用的還是三星14nm工藝。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三星14nm是最先進的,而是研發成本問題,創業公司要在研發成本和晶片效能上做一個平衡。

一些公司受成本影響,並沒有很好地享受到工藝演進的幫助。而Chiplet可以對採用先進工藝受限公司的產品效能做提升,我覺得這一塊是有幫助的。

三是說,我們是做IO的,IO以類比電路為主,我們只要滿足Spec就好,不一定要追求最先進工藝,可以就停在14、12nm製程,也能滿足最新協議的要求,作為IO公司,我們可以直接把IP做成Chiplet產品硬體化,提供給客戶。

鄒桐:

超摩科技是一個 以Chiplet為主要架構的CPU設計公司,我們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借鑑例子,就是AMD在過去大概三四年左右時間,把整個CPU產品線,從伺服器端到桌面端全部、全面的Chiplet化了,帶來直接的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這個競爭力表現為它整體的核數、執行緒數、片上快取的提升,到它整個跑分數的提升,同時還獲得了整個產品量產和開發成本大幅降低,對我們來說,這個模式客觀講是非常成熟,非常值得借鑑的。所以我們一上來首先採用了這樣的一個架構去設計,就可以直接獲得產品本身的良率、開發成本、整合度和整體效能的提升,這些好處都能吃得著。

與此同時,

中國的CPU的市場還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情況,除了AMD和英特,大家在一個群雄逐鹿的情況,有非常多的逆襲的市場現在還是空白,或者被一些歐美的SOC的公司佔據。

我們也看到了這樣一些包括16 核、32核級別的配置,在一些包括可能5g基站、FPGA方案裡CPU的機會。這些機會,實際上用我們的chiplet架構,使用同樣的一次的設計、流片,可以同時涵蓋資料中心和邊緣場景;整體來說,對於產品線技術研發的聚焦,研發和量產成本的大幅最佳化,整體更大規模產品市場的開啟,都非常有利。

祝俊東:

奇異摩爾是做芯粒和Base die的,chiplet有很多不同的模組,不同的模組代表不同的功能,最終會形成一個大的chiplet晶片。

從前的晶片,不管是採用2。5D還是3D封裝技術,die都在同一個平面上。但從全球角度來說,晶片已開始全面轉向3D化,也就是說晶片不再只侷限於一個平面,而是在三維空間上實現更高的效能、更高的算力密度。目前英特爾走在全球最前列,率先實現了2。5D到3D的技術轉變。

以造房子為例,原本的晶片就如同一個單獨的房間,Chiplet首先在平面維度上,把一個房間變成兩間、三間;接下來透過向上堆疊,讓一間房子逐漸發展為一幢樓房。如果把3DIC設計比作一幢樓房,一層是以通用功能為主的基礎設施。那麼,

奇異摩爾所做的,就是做這個核心的基礎設施的die,我們把它叫做base die,也就是3DIC的第一層,其中包括一些基礎的功能,以非核心運算單元為主

在一顆大晶片裡,除了如超摩所做的運算和CPU相關的晶片,還有很多非核心運算相關的模組,如模擬、通訊,介面類,這類模組不需要採用最先進的製程,我們把它放在非先進製程的base die裡,並把這些模組集合成一顆整個大的晶片。

我們的客戶主要是做各種大晶片的公司,我們把他們的運算單元、AI定製單元放在Base die裡,最後形成一顆可以適用於各個場景的晶片,同時我們也會做一些互聯的介面,互聯的IP以及互聯的lO die;不過我們不會做運算芯粒,這不符合我們的定位。

36氪:能說一說您對Chiplet概念的理解嗎,Chiplet設計理念有什麼優勢?

唐睿:

從狹義上說,Chiplet是小晶片或者說芯粒在封裝層面整合的解決方案。從整體上講,Chiplet是一次產業的變革,對產業鏈上IP公司、先進封裝公司、晶圓公司,都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

鄒桐:

我覺得chiplet嚴格意義上講,是一個基礎方法論,是一種設計方法。大家利用先進封裝、互聯設計及chiplet芯粒,進行片間和片上互聯最佳化整合,來為晶片設計提供價值。此外,現在大家講到chiplet,一定會提到先進封裝和互聯,但這其實是裡面兩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實現方式,chiplet的最終價值,是為真正的終端的產品提供更多的額外價值。有些類似於德州,玩家可以基於自己手上的底牌,與效能、成本、週期、供應、靈活性這5張檯面上的明牌相結合,找到最有價值的商業或者產品來切入。

祝俊東:

從本質上講,Chiplet就是將各種各樣的die拼接在一起。在現有的摩爾定律發展情況下,傳統計算機體系架構已無法滿足持續增進晶片效能的需求,急需新的架構支撐。新的架構將涉及軟體和硬體的雙重變革。

而Chiplet設計在幫助晶片增長算力的同時,還能提高互聯效能,讓不同的die像一個整體那樣工作。所以,怎樣透過新的架構,更好的利用Chiplet的優勢,並實現更高的效能,已成為chiplet的一大挑戰。

以拼樂高積木為例,想拼出一座房子,就需要提前規劃房子的設計、結構、用什麼樣的模組才能實現這座房子的拼搭。

Chiplet主要解決的是算力持續提升帶來的問題,適用於高效能計算領域,比如新一代資料中心,自動駕駛,甚至高效能的移動終端等對於算力需求越來越高的領域,而Chiplet能幫助這些領域解決算力持續提升帶來的問題。

第一個階段是解決持續提高同構計算的晶片算力,即針對傳統的CPU、GPU、AI,如何在不大幅提升成本的情況下持續增加晶片算力?

第二個階段是異構計算,由於異構計算很難在傳統的板級互聯情況下實現,這就要求所有運算單元中有一個更高速的互聯,讓多個晶片作為一個整體來實現軟硬體協同,即Chiplet

。目前業界都在期待Chiplet給高效能計算市場帶來更大的價值。

36氪:Chiplet在設計中會遇到什麼挑戰?

唐睿:

Chiplet的設計,主要會涉及架構上的變化,如果考慮到3D封裝,就會有更多架構上的變化,如有同構晶片、異構晶片。

AI和CPU是比較好拆分的,因為它有很多計算單元是重複的。但是GPU怎麼拆成Chiplet形態,就是一個很有挑戰的問題,包括一些純粹的ASIC,它可能有多通路,但是怎麼在架構上來拆分好,又不額外增加太多Die面積。這些都是要在架構上額外去考慮和設計的。

不過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也帶來一些在架構上演進,以前你可能想不到的設計機會,

比如因為架構比較單一,必須要用單Die CPU完成部分

明明是ASIC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異構多Die的話,完全可以把這些事情交由專用的加速器完成,就

會提升一部分的效率

。所以這塊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

對於我們IP公司來說,做Chiplet就是 IP的硬體化,IP硬體化從營收角度來說是大大增加了營收規模,但其實也增加了我們做產品的風險,以前我們只需要把IP賣出去,就掙到授權費了。但是如果我們做Chiplet die,就要去預測客戶產品的銷量,或者在不同客戶之間找一個共有的需求。這

對產品整體規劃的挑戰,包括以後對供應鏈把控的挑戰,是會相對大一點。

當然,本質上營收空間是大大打開了。畢竟,以前我賣菜譜,你做一次菜,我收一次錢,現在你菜裡有我的一份,我就可以一直收錢,只要你菜賣得好,我營收空間就大大增加了。

鄒桐:

我想從CPU的設計角度,或者說大晶片做chiplet要考慮的一些事情來說這件事。

第一個是說,chiplet怎麼切?切的邊界和規模要怎麼設定,來和最終應用場景的有效性銜接。因為每切開一次,每一個互聯都要稍微增加額外面積,額外功耗等,單一的增加影響不大,可是chiplet切的太小、太細,整個打系統整合起來,整體的一致性挑戰會比較大。所以怎麼定一個合適的規模和功能的邊界,其實和應用場景的特殊需求,以及因chiplet設計所要投入的額外成本和價值增量之間的都有很大關係,這是晶片設計者要從終端應用場景和技術實現度綜合要考慮的問題,這對每一個以Chiplet來做晶片設計實現的公司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第二,chiplet不能只停留在設計階段,還要走到高效率量產階段。未來量產時,每一個chiplet的失效,都有可能會導致整體晶片的失效和損失。所以在整體chiplet的設計裡,怎麼從設計驗證到後面的測試等,將這些失效可能性儘可能在前置環節篩選出來,讓整體的產品製造性的良率和成本得到一個最優解,且測試成本和測試效率還不能比現有方式增加太多,以免降低產能和抬高測試成本,這也是一個根據應用場景和產品特性要綜合考慮的地方。

祝俊東:

除了唐總說的架構層面的挑戰,我認為還有很大的一個挑戰是EDA。3D封裝用的EDA和之前的是不太一樣的。但目前,EDA工具還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經驗、測試、驗證來彌補它。

第二,散熱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特別是在3D化之後。現在的兩層3D結構散熱並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兩層3D的散熱跟一層差別並不是很大,現階段可以透過架構設計、結構設計,包括一些被動散熱來解決。

但在未來,當多層3D架構走向3層、4層、5層,不斷向上疊的時候,將會帶來更多的熱的變化,會對整個結構、工藝,材料的設計帶來新的挑戰。當然,這個過程不會很快發生,但在未來5~10年,它一定會成為我們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36氪:Chiplet發展需要EDA支援,但目前產品有限,且涉及到不同公司不同產品相容使用等問題。您認為EDA工具對Chiplet發展有哪些影響?

祝俊東:

EDA為架構和設計服務。這兩個層面,EDA都會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在現階段,3D EDA屬於一個大家正在發力的階段,還沒有完全成熟。早期我們會跟客戶一起設計架構、調整架構。我們團隊過去有很多大晶片的chiplet設計經驗,現階段,我們覺得這樣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同時在EDA工具的整個串聯上,隨著3DIC的發展,我們也會與產業鏈深度合作。我們做的產品在目前的行業中比較少見,是真正的3DIC Chiplet。其中,我們的Base die裡會包括很多不同的Function,並會輔以一些EDA工具,如自行研發的能支援3DIC模式的EDA工具,從而補充目前EDA裡一些可能不是那麼完善的部分,

我們透過這種方式來解決這些行業痛點,幫助我們的客戶更快更好地做出他們想要的晶片。

鄒桐:

我們當前還是在傳統工具上做整體Chiplet的設計,我們所用的的Chiplet種類不多,現在遇到的一些3D模擬工具需求,都可以用現有工具解決,當然整體效率肯定不如端到端打通的全流程工具效率高。

EDA本質也是一個要求較高準確度的效率工具,

所以未來chiplet領域的EDA的發展,還是要看當下chiplet設計裡有哪些關鍵的環節、技術特徵,或者工藝庫引數,是當前傳統工具裡不能覆蓋,或者說效率、準確度差得非常大的,在這個地方先發力,把欠缺的環節補上。

從這些關鍵點可能往兩端去延展,把整個的一條鏈條串起來,但整個EDA的發展,包括工藝和設計,以及未來架構演進,息息相關,它不是光靠單一工具自己發展的事情,要順著Chiplet整體生態發展,所以這件事情我的理解是,短期先解決要緊的和高價值的東西,長期大家跟著產品價值和產業趨勢持續滾動不斷迭代。

唐睿:

以我對EDA的理解,其實EDA和底層的物理結構是非常相關的,你設計複雜到什麼程度,要支援多少層,或者你做2。5d,需要怎麼的支援工具,都要根據物理狀況去做建模的,所以其實跟我們未來想達到3d封裝的規模其實是密切相關的。在目前這個階段,如果我們只是做幾層,增加的主要難度還是在如下兩點:

一塊難度是

在熱力學這邊,如果你要考慮各種package的影響,

要有一些新的工具去把端對端來打通,這塊目前的工具可能不是特別好。

那另一塊

,跨Die之間佈線還是非常規則的,物理上需要建模,但東西沒有那麼複雜

。我覺得總體上還是要根據封裝技術和工藝的演進,隨著整體IC的技術演進去催生EDA的進一步發展。

36氪:未來Chiplet對半導體生態帶來什麼影響?

鄒桐:

要看整個行業,它適應的趨勢性的整體的一個變化,包括未來經濟整體形勢發展,因為它的需求目前還是在高效能計算。如果整個全球的經濟能相對穩定,保持現在的增長,資料從低功耗的邊緣端逐漸的雲端,包括桌面級的生態去遷移,整個的高效能計算的趨勢還是會持續的往前演進和迭代,包括人類資訊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資訊的處理傳輸、儲存需求會越來越大,所以這個大趨勢我相信應該還是比較穩定的。

可能它有點類似於30年前,包括封測、代工業務,這樣一個半導體產業鏈拆分的變革時期

。那在下一個30年,因為中國有巨大的消費級的終端的市場,可能很多中國的很多企業,也能不能抓住這樣的一個轉型的機會,利用這樣一個轉身機會去實現一定程度的彎道超車。

唐睿:

Chiplet至少目前,主要用的領域還是資料中心晶片和車用晶片這種大晶片領域。雖說最近大家預測2023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會有一個下滑,但下滑主要來自手機更新慢了,和消費類電子的下滑,但資料中心其實是沒有下滑的,車用晶片的需求更是上升的。

我覺得我們這些芯粒公司所處的賽道其實是沒有受影響的,是一片藍海,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Chiplet是一個跨時代技術,未來我們Chiplet賽道上可以創造出更多專業領域、專用的硬體化的解決方案,能更好為上層應用打造軟體定義的硬體,其實是更適合以後網際網路時代百花齊放這種異構整合的生態,我覺得未來對我們硬體公司、晶片公司來說,是一個美好的30年。

祝俊東:

Chiplet行業發展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身企業應用的閉環階段,現在已經很成熟了;

下一個階段,會演變為半開放的生態,在這個生態下,除了架構設計模式變化以外,還會帶來產業鏈的一些分工變化

。Chiplet會把這些分工變得更細,大家可以根據自身專長的領域去做更擅長的部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Chiplet會加速細分領域的效能資料以及技術的發展。因為大家都可以有更多的專注資源去投入專注的東西,讓這個產業可以更快的協同發展,國內會誕生一些更細分的做chiplet的相關企業。

最後,我認為,未來的細分領域的創新會越來越多,除了軟體創新以外,軟體定義硬體會變得越來越普及,在不同的細分賽道,會有越來越多的細分硬體的中小公司。

Chiplet的出現降低了創新的成本,從而極大加速了這些創新的發展,未來我們可能有越來越多,非常有特色的更好的晶片,並能用在不同的應用裡,我很期待這件事情的發生。

36氪:從產品端來思考,Chiplet的特點,會給產品應用帶來一些什麼改變?

唐睿:

從產品應用角度來說,Chiplet提供了一些靈活性,你在未來可以更靈活的去定義一些硬體,因為你可以做異構整合甚至於異質整合,像是把碳化矽也整合在一起,這就打開了整體的應用空間,特別是在車載這塊。

現在車載的應用非常變化多樣,電動車帶來一個巨大的變革,你現在開的車和5年前開的車完全可以說是兩部車,比如智慧座艙域,可能有一些遊戲的功能,也可能提供氛圍,這都增加了晶片的需求,特別是增加了不同型別的晶片需求,Chiplet能更好地支撐這種多變的應用需求。

鄒桐:

整個場景除了唐總剛才講到的非常多的優勢領域,實際上chiplet本身的特徵,如果簡單從應用角度去描述,你可以用非常快的節奏,可能遠低於原來的整體的開發成本,得到一些可能更高性價比的應用機會。

原來的傳統的設計方法,它的開發成本週期、產品的成熟度都非常長,成本非常高,所以大家去把它做產品化嘗試的動力就很低。那未來基於chiplet的特點,能大幅降低開發成本,且增加產品可能性、靈活性,除了這些機會的之外,還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我們還沒有看到的,甚至我們現在只是存在於想象之中的、一些可能看起來天馬行空的想法,也許都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