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陶弘景是什麼人?南北朝最後一位道士,被迫自己的兒子被迫自殺身亡

中國的宗教與很多國家不同,佛教和道教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一種溫和的競爭關係。即便就算衝突比較激烈的時期,相比西方的血流成河還是不過如此。然而,在這其中,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人放棄了尊嚴,選擇了妥協,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就是如此。

陶弘景出生在南朝宋,他四五歲時便開始讀書,後來九歲時便讀遍儒家經典,十歲時得到了葛洪《神仙傳》,這也讓他成為了道教中人,樹立了一生的志向。在當時,他的名氣非常大,二十多歲就出任過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這也可見他的學問之大。

可是,在那種亂世之中,學問並不適合生存,陶弘景的官職一直不高,三十六歲了也只是六品文官。這樣意興闌珊的生活,讓陶弘景索性扔掉了一切,退隱到江蘇茅山之中,專心研究道學,這反倒是成就了陶弘景的後半生。

在隱居時,他不僅創立了道教茅山宗,而且還引來了梁武帝蕭衍的敬重。梁武帝多次邀請他出山為官,都被他婉言謝絕。越是這樣,梁武帝越是發自內心的佩服,專門為他修建道觀、道壇,送去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等以作煉丹之用。甚至連軍國大事,梁武帝都常常向陶弘景諮詢,徵求他的意見。梁朝的國號,都是他們共同商議的結果。因此,陶弘景在當時就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梁武帝的信仰開始轉變,開始沉溺於佛教。我們知道,晚年的梁武帝曾經四次捨身出家,就是讓群臣捐出巨資將其贖回。而且,中原佛教徒吃素,就是他的研究成果。昔日意氣風發的開國皇帝逐漸變成了一個剛愎自用、自我沉迷的佛教徒。

不光如此,蕭衍和陶弘景的關係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於雙方的宗教信仰完全不同,陶弘景逐漸被疏遠。當年的“山中宰相”,也變得無足輕重,在蕭衍的心中完全沒有分量。

如果只是這樣,即便沒有梁武帝的恩遇,陶弘景也無所畏懼。因為他本來就並不熱衷功名利祿,否則也不會躲在深山數十年。但是,由於南樑上下瘋狂的崇信佛教,道教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這在當時是有先例的,北魏時寇謙之曾經建立了新天師道,並且得到太武帝的擁護,使得道教成為國教。然而,後來佛教的瘋狂反撲,終於讓新天師道一世而亡。

要知道,北魏時道教佔據絕對優勢,“太武滅佛”之後,佛教陷入最低谷,此時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佛教蔚然成風的南梁。陶弘景也曾外出遊歷,遍訪道友尋求破局之道,卻始終無能為力。在這種情況下,陶弘景斷然決定,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並且當場受戒,立誓佛道雙修。

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道教宗師級的人物向佛教低頭,當然是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時,這也意味著佛道兩教找到了共同生存之路,道教的危機暫時得到了緩解。陶弘景的忍讓,讓道家躲過了一次劫難。

當時就有人非常讚賞他的行為,後世則認為這是佛道融合的標誌。其實,對於陶弘景來說,內心是十分痛苦的。為了心中的信仰傳承,卻不得不傳承其它的信仰,這是何等的矛盾。他不敢對別人說,只是在好友沈約的悼念詩中,吐露了心聲:

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絕大多數史學家認為,這首詩就是陶弘景借悼念沈約為名,吐露自己無奈而痛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