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運營商的“新增長”,需要什麼樣的“新IT底座”?

2月28日,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2022)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幕。

本屆大會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顯得意義特別,正如其主題“連線無限可能”(Connectivity Unleashed),全球運營商們期望在“連線”中發現新增長的無限可能。

其中,國內三大運營商無疑在探索新增長上處於全球前列。去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8%,中國移動DICT收入同比增長59。8%,中國聯通產業網際網路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3。6%。

站在數字化轉型拐點,運營商獲得新增長的關鍵是什麼呢?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的致辭主題透露了答案:“

+IT,新增長

”。

無論是運營商自身數字化轉型的加速,還是運營商掘金行業數字化轉型,IT基礎設施的變革刻不容緩。

掘金“企業上雲”

“上雲是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路徑,從整體發展狀況來看,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24年將超過3500億人民幣。”億歐智庫釋出的《2021中國企業上雲指數洞察報告》指出。

汪濤在演講中也指出,在中國企業上雲將創造4600億美元的空間,其中2000億美元以聯接為主,2600億美元屬於運營商基於雲網向上可探索的空間。

對於運營商來說,掘金企業上雲市場不僅可能,而且意義重大。如果說典型運營商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主要是基於賣流量盈利,基本被管道化,那麼到了產業網際網路時代,有望抓住產業數字化潮流,透過向政企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數字化轉型綜合解決方案來增加收入,變管道為整合商或者業務與平臺運營商。

然而,這一切都有賴於IT基礎設施的支撐。如汪濤所說,新業務上線要求更短的時間,需要雲原生開發架構和流程支撐;駐地雲、公有云、邊緣雲等多種部署形態,要能滿足行業客戶對可靠、資料保護和時延的需求等等。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華為帶來了全協同的分散式雲作為運營商的新IT基礎設施,以幫助運營商實現ICT協同、雲網協同、雲邊協同。

分散式雲,顧名思義就是分佈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雲,是公有云的進化形態。之所以這樣,是為了解決傳統雲計算中心化所遇到的大資料傳輸問題、資料處理的即時性問題,以及隱私與能耗問題。分散式雲,因為距離企業的資料和業務活動發生的物理位置更近,所以能實現更低的時延、更低的資料成本、更好的體驗。例如,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分散式雲可以將直播、線上教育、VR渲染等需要大流量、低時延的業務部署在智慧邊緣雲IEC上,更好滿足業務需求。而對於政企行業來說,分散式雲可以對智慧園區、工業智慧、醫療影像分析等需要低時延、資料合規性要求較高的業務進行更好的支撐,而對於零售門店、線路巡檢、關鍵裝置遠端維護等分散分佈的業務,分散式雲的效率也更高。

對於運營商來說,分散式雲的需求是巨大機遇所在,因為有助於依託其龐大的雲網資源,同時發揮其電信級苛刻運營的特點。打個比喻,電力技術的出現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網把電力從發電站輸送到千家萬戶,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澎湃動力。現在,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而云網將能讓運營商把強大的智慧和算力輸送給千行百業。

而華為所提供的全協同的分散式雲,更是分散式雲與雲原生的聚合。華為雲率先進化到了雲原生2。0階段,這是徹底的雲化,不僅能讓企業發展新業務,而且能與老業務在雲上協同,讓企業真正成為“新原生企業”。當分散式雲遇到雲原生,是化學反應,可以讓運營商將高效、敏捷、標準的雲原生能力,透過泛在的分散式雲延伸到行業客戶的身邊,幫助各行各業快速實現全面雲化、全棧智慧。

顯然,這樣的雲基礎設施是利人利己:一方面有助於運營商自身數字化轉型走向縱深,實現內部作業效率的提升,實現大資料精準營銷;另一方面有助於運營商向行業客戶提供快速、高效的解決方案,掘金企業上雲市場。

重構資料基礎設施

對於運營商來說,IT的變革還包括資料基礎設施。

伴隨5G、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速發展,資料量呈現出大爆炸的局面。數字可以說明:運營商BSS域話單資料量將增長7。5倍,ToC業務的高畫質影片業務增長將超過10倍,大資料分析資料量將增長5倍。

這使得傳統的資料基礎設施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因為傳統的IT系統是煙囪架構,即單臺或者多臺裝置物理上對應某一個特定的業務,不能靈活適配業務場景的變化,資源利用率低。統計表明,當前只有不到40%的儲存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這種煙囪式的架構管理效率也非常低下,因為傳統管理運維軟體也是裝置維度,無法適應管理員對多個運維場景的管理,故障定位時間通常需要小時級甚至更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華為推出了全場景資料儲存池,幫助運營商實現資料“跑的快,用的省,管理易”。

具體來說,華為的OneStorage解決方案,不僅可以打破儲存裝置的邊界,將全快閃記憶體、融合、分散式等不同的儲存裝置整合成統一的資料儲存資源池,實現資源按需分配和資料的高效流動;而且打破了管理功能的邊界,讓面向場景的閉環自動化融合成為可能。

多雲融合,同樣是這種解決方案的一大特點。在企業上雲提速的情況下,多雲環境成為常態。這同樣帶來了煙囪問題,即多雲之間形成孤島,彼此不能實現儲存資源的高效共享。面對這個問題,華為的OneStorage方案創新性地引入儲存資源池和業務SLA對接的理念,首先將不同型別和能力的儲存資源池化來定義儲存的不同型別,然後用SLA實現底層複雜性的封裝,讓使用者在雲環境中一鍵呼叫,實現一致性的體驗。

基於全場景資料儲存池的資料基礎設施,運營商所獲得的體驗是煥然一新的。我們不妨以資料對比可見一斑。僅以“省”來說,這種新的資料基礎設施在資源按需發放上,就能使CAPEX降低超過30%,而透過智慧運維也能為運營商帶來業務運維3倍效率提升。

可以說,“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客戶”最能概括全場景資料儲存池,其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運營商應對資料大爆炸的利器。

後記:為什麼要“+IT”?

傳統意義上,大家都知道MWC是電信行業的盛會,但是為何汪濤要在開幕首日講“+IT”?

在筆者看來,這是要為運營商CT的軀體內注入IT的血液,剔除CT的糟粕,吸收IT的精華,改變CT傳統上覆雜、剛性、封閉的問題,走向IT的開放、高效、敏捷。這種融合是一種進化,而過程就是數字化轉型。

換句話說,

運營商想要掘金行業數字化轉型,首先自身要轉型,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快速建網和業務創新,還是為了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贏取更多收入,都需要構建一個堅實的智慧IT底座。

同樣,“+IT”也體現在組織、思想上,正如安永在一份報告中所說,運營商需要開展面向客戶的組織架構,以更為扁平化的業務架構打破傳統垂直煙囪式結構,推行DevOps開發運維模式、採用數字化工具,提升業務靈活性。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提出並實現“+IT,新增長”的是華為?答案是昔日的華為和現在的運營商處境太像了,華為也曾經是傳統的通訊企業,面對數字化大潮銳意求變,首先在自己身上開刀,進行數字化轉型。其中,IT基礎設施的重構就是關鍵之一,熟悉華為內部執行的人們可能知道,華為的技術和業務構建了一個叫做HIS(華為IT服務)的IT平臺,它把全量的公共基礎資源、資料聯接,以及公共基礎平臺服務、資料平臺服務都變成一系列的平臺軟體包來做服務,使能更高效地構建應用,幫助業務提升效率。

在技術上,華為也是為數極少的同時在CT和IT領域領先的公司,其在能力、經驗和生態都堪稱是業界的佼佼者。例如,分散式雲要想真正實現,就要在全球擁有儘可能多的部署。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底,華為雲與夥伴在全球共27個地理區域運營61個可用區,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在製造、零售、醫療健康等九個垂直行業以開放50+場景化雲服務。

又如,全場景資料儲存池要想實現,儲存裝置的能力是基礎。華為OceanStor Dorado連續6年進入Gartner的領導者象限,正如Dorado是世界上游得最快的劍魚,華為OceanStor Dorado樹立了高可靠和高效能的業界口碑。而華為OceanStor Pacific則能幫運營商機房空間降低44%,能耗降低50%,可以實現一套儲存即可支援HPDA、大資料、影片、備份歸檔等多樣化應用等等。

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運營商只有具備可靠、高效、智慧的IT基礎設施這個“根”,才能支撐起數字化轉型蓬勃向上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