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如何看待軟體定義汽車?

撰文|褚韻文

汽車越來越像一件科技產品,未來其或將成為前沿軟體科技的最大載體。

11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軟體分會面向業界正式釋出了《軟體定義汽車產業生態創新白皮書》,其目的就是推動產業形成某一方面的共識,進而明確未來汽車在智慧領域的發展路徑。

何為軟體定義汽車?核心思想是,決定未來汽車的是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軟體技術,而不再是汽車的馬力大小,是否真皮沙發座椅,機械效能好壞。

為什麼會出現軟體定義汽車?

汽車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最初的汽車更像是給馬車換了一個驅動形式;隨後工業化模式開啟、石油開採的價格降低,以內燃機作為動力來源的汽車實現了批次化生產,也讓汽車走進千家萬戶。

接下來,電氣化部件在車內出現的比例越來越高,於是在儀表、中控當中出現了服務於駕駛者與乘員的電器;再之後的發展我們就很清楚了,隨著螢幕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功能被集中於內,或許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人們對於未來汽車的發展萌生了新思路。

現在的一些車輛內部操作很像移動智慧裝置對不對?之前車企在宣傳產品時更多是提到發動機、內飾工藝、配置功能等等,但是現在你會發現,會強調車機搭載了什麼晶片、適用什麼生態、能不能進行OTA。

這時,軟體的重要性已經被提高了一個層級,此前就算車輛搭載一些科技配置,但是其中的軟體版本也就停留在車輛出廠時的那一個版本,但是現在,就像手機的系統更新一樣,一聯網,不光更新,或許還能得到一些新功能。

對於車企來說,推送軟體更新的做法無疑降低了一定的成本,因為在之前若想進行這樣的操作,必須等到車輛更新換代,或者是將車輛開到經銷商處進行一些技術手段的處理,但是現在,網路搞定一切。

同樣,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能夠保持自身產品活力的方法,就像車企宣傳時提到的隨用隨新。

簡單來說就是過去買車,當你交完錢把車開出4S店的時候,你的新車就已經變成了舊車,且所有的配置無法在用車環節當中進行更改,但是軟體定義汽車則是這些功能能夠在後續用車環節當中更新,這一點其實是相對於之前最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對於未來的構想,人們或許認為汽車的最終形態是一個自動化出行的載體,隨著軟體的出現,人們對於一些功能的操作頻次以及手動操控的必要性,都是在呈現一個下降趨勢,交通工具的屬性逐漸轉化為使用者的生活空間。

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軟體定義汽車這一理念的原因,所提供的的功能依舊是拓寬人類出行半徑,但是駕駛的屬性或將弱化,而車輛將會針對消費者所提出的更加精細化的需求,進行個性化的打造。

簡單來說,軟體定義汽車的核心便是以需求為導向,而這又正是當下汽車市場發展的主要路徑,且相對於透過硬體來實現個性化訴求,軟體定義會讓成本得到一定的控制。

軟體定義汽車難度大嗎?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難度肯定大,軟體定義汽車其實是在多個領域上增加了複雜程度。

首先是產品層面,如果將當下的產品與兩年前的產品做對比,會發現同級同價位的車型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如果將這個時間跨度增加到十年,甚至會讓人覺得這是兩個時代的產品,沒錯,隨著電氣化的普及,功能、資訊互動能力、智慧程度有了明顯的增加。

這就意味著車輛增加了越來越多的硬體,每個新功能都需要一個介面,軟硬體如何相互配合?對於車企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之前的平臺化概念更加偏向於物理層的零部件共用,那麼在更加追求個性化的軟體定義汽車上面則顯示出了不足,後續的做法將會偏向更加“細碎”的模組化設計,不管車輛的定位與尺寸大小,所需功能將從已經準備好的模組當中進行挑選並組裝。

但是對於軟體更新頻次變得更高的情況,硬體的更新頻率也將提速,換代週期需要明顯縮短,使軟體能夠在硬體上“跑起來”,或者說讓硬體做出足夠大的“提前量”,也就是超前的效能。

那麼從消費者層面來理解,其實車輛未來的核心效能是否會像手機一樣?由幾大供應商提供晶片、再有幾大主流的系統、後續在軟體上面形成差異化?這種情況其實要有一個前提,就是硬體的差異化變小,或者說是無差異,但是這對於汽車行業來說,顯然不太現實。

其次,另一個明顯增加的複雜程度其實是來自消費者,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汽車的發展核心是以需求為導向。

其實以需求為導向這句話很早就說出來了,但是為什麼在消費者眼中能夠說到做到的卻很少?因為這件事情太難實現了!一個人每天、每週、每個月用車的需求都五花八門,這就更不要說國內龐大的用車群體了。

需求將會涵蓋用車場景、功能等多個方面,成千上萬的組合將會給產品屬性帶來更高的複雜程度,結合前面提到的更復雜的硬體,未來的程式碼數量以及增加的硬體或許是當下的數倍,如何保證其工作時的正確與精準,毫無疑問是個難題。

最後,也軟體定義當中難度最大的一項,安全。龐大的程式碼數量就意味著更長時間、更大量的測試,而聯網也意味著給了駭客入侵的機會,在軟體外包給科技公司後,OTA等環節也會給車輛帶來資料洩密的風險。

在大量功能的背後,也存在大量的感知器件、執行器件,隨著數量增多,漏洞的隱匿性也隨之上升,這時候重點來了,汽車不同於日常使用的智慧科技裝置,當我們的電腦或是手機出現宕機或是卡頓可以透過重啟等手段來解決,但是汽車呢?

隨著電氣化比例的提升,車內傳統的機械部件越來越少,很多操作是透過電訊號進行傳導,如果車輛高速行駛過程中出現問題,或是某些關鍵感測器失效,那後果將是極為嚴重的,而且並不會給你“重啟”的機會。

所以軟體定義汽車這件事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執行起來的困難程度非常高,未來需要有詳細且嚴謹的規劃,以保證現實用車環節當中取得正向的成果。

消費者會得到什麼?

這應該是消費者心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不管用什麼定義車輛,符合我的需求才是第一位。好處前面基本上已經提到,這也是軟體定義汽車這一理念出現的原因,那麼會有缺點或者問題隨之而來嗎?

首先從產品的角度來看,這是否留下了車輛還未到“完全體”便上市銷售的空子?

軟體的迭代一般需要在使用者使用階段,因為需要有一定的量去做資料採集分析,並且使用者的反饋也是軟體升級迭代的依據,完成一系列分析改進後,透過OTA推送。

那麼當一款產品的硬體確定之後,其所搭載的初始版軟體達到百分之多少的功能完成度便可上市?這是未來需要明確的一個標準,否則大機率會出現為了搶市場熱度便直接銷售軟體完成度不高的產品。

軟體可以通過後期來彌補BUG,但是不能成為先天就具有BUG的藉口。

其次,從品牌的角度,很多車企的硬體與軟體兩部分是分開的,也就是車企會依託科技公司來搞定智慧方面的事情,看似各司其職,但是雙方的內心都打著小算盤。

軟體定義汽車並不是給車輛這一商品附加更多的屬性,更像是一次靈魂的轉換,以傳統內燃機及其傳動系統的靈魂被抽出,注入電氣化時代下軟體驅動行業發展的新靈魂。

這似乎是要革掉傳統主機廠的命,從現的的一些“先行者”來看,大多軟體層面的業務交給了外部科技企業,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未來一部分傳統主機廠的靈魂將會被剝離,只剩下一個空洞的外殼?

顯然這是讓車企難以接受的,所以我們現在會聽到“全自研”這樣一個詞彙,目的就是將靈魂與軀殼都握在自己的手裡,但是這一做法無疑意味著更高的成本,畢竟要軟硬體兩手抓,但是更多的原因或許是軟體背後藏著很大的利潤空間。

如何盈利?太簡單了,收費,這一點在目前的智慧科技裝置上已經有了明顯的體現,而且一些車企也迅速學到了精髓。收費買功能、月付費訂閱功能、先體驗再付費,多麼熟悉的套路。

這個時候似乎倒黴的變成了消費者,畢竟花錢買功能這件事情只會發生在消費者的身上,如果說過去買車是一錘子買賣,但是現在在買了車之後,或許還要每月、每年為一些功能買單,不知這時消費者心中會怎麼想?或許此前對於軟體定義汽車的美好想象早就煙消雲散了。

總體來說,軟體定義汽車這件事情其實算是剛起步,可以看到美好的願景,也能夠想象到會出現的問題,所以對於行業來說,最核心的問題是讓消費者認可這一構想,而根本就是少動歪心思,真正做到以需求為導向,而不是被利益所驅使。【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