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人民是如何度過冬日的嚴寒呢?看看古人在取暖上所展現的智慧吧

現在已經進入寒冷的冬天,入冬以來,一陣陣寒潮令我國無論南北的人民都叫苦不迭,如今我們有空調、暖氣、取暖爐,但是古代人民是如何度過冬日的嚴寒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古人在取暖上所展現的智慧吧。

雖說古代的環境比現在要好,調節能力也較為出色,但是寒冷的冬天依舊不適合人們的工作與生存。我國曆史上,在夏商時期是最為溫暖的,但平均也只比現在高出個兩三度。之後的西周更是進入了寒冷期,由於地球的運動,每隔一段時間溫暖和寒冷都會交替。雖然只有幾度差別,但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卻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尤其是在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此時的地球北半球進入了寒冷期,遊牧民族紛紛南下,也促進了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

那麼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呢?先來說說服裝,最為富裕的唐朝時,人們的冬裝厚度自然是十足的。那時的冬天比我們現在要潮溼,所以調節能力也好一點,唐宋時期的人們冬季會穿著交領和圓領的袍子,這些衣服都十分保暖,厚度和構造足以抵擋寒風。再說說取暖裝置,考古專家在咸陽宮遺址發現了壁爐,這一器具算是比較先進了吧,現在很多的家庭也會使用,尤其是在西方,雖然大多數都由炭火改成了電。壁爐取暖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它既能避免火盆等造成的火災又能使整個屋子溫度均勻上升。

漢朝時期,則形成了土炕的原型,那時是將爐灶與牆體結合在牆角用土胚砌成一個矮平的土炕。讓其中生成的熱空氣佈滿整個屋內牆。但在宮殿內重要的議政場所,因為一般會有許多書本、奏摺等易燃物,很少會用明火取暖,而這樣的宮殿取暖就盡顯富貴了。透過在地上鋪毛毯,牆面掛錦繡,特別製作的牆體和窗戶來儲存溫度。另外繪點上一些薰香,座椅上也排滿了厚實的墊子,皇帝所在的地方還會有鴻羽帳,以儲存溫度。

當然這些都是有錢人家取暖的方式,歷史上大多數平民都沒有特意的取暖裝置,只是利用家中用來烹飪的火堆順便取暖。人們會把燒剩的炭火放入一個裝滿土的盆中,眾人圍坐在中間以便取暖。但這樣的撿漏裝置很容易引起火災,古代乾燥的冬季也和現在一樣經常會有火災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