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明朝藩王為何特別喜歡為逝去的皇帝們守靈,守靈的時間長達一個月?

守靈,本是一種民間習俗。意指人逝世以後,其親人子女在靈堂內守候、陪伴與於靈柩之旁,等候亡靈回家探望。《禮記·問喪》寫到守靈的禮制:“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是故聖人為之決斷,以三日為之禮制也”。不過,從古到今,守靈的形式和規模經歷了很多演變。直到如今已經簡化了很多。

在封建社會,帝王將相非常重視守靈,這一行為也常常帶上了政治色彩。尤其在明朝,被分封的藩王們,就特別喜歡為逝去的帝王們守靈,並且守靈的時間很長,這是為什麼呢?

綜合歷史背景來看,因為藩王們特別孝順、所以去守靈的可能性,實在不大。常言道:“人無利而不往。有利而不往者,愚也。”專家表示,藩王們之所以熱衷守靈,其中自然大有玄機。要更清楚地瞭解這種情況,我們先從明朝的藩王制度說起。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明朝就實行了藩王制度。目的有二,其一是為了抵禦外部攻擊;其二是為了加強對異姓王的控制。

一直到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當皇帝的時候,他的叔叔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作為一個位高權重的藩王,對他的皇位頗具威脅,所以朱允炆意欲削藩。而本來就野心勃勃的朱棣,便抓住各種機會,招賢納才。叔侄之間的戰爭,最終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稱帝。在他執政以後,因為自己的前車之鑑,也不敢放任藩王的勢力繼續增大。但是他卻沒有像朱允炆一樣直接削藩,朱棣並未剝奪藩王的封號和土地,依舊執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卻規定,藩王及其子嗣不得參政,不得參加科考,不得經商或者學習技術,更加不能從軍打仗。

這些規定看起來只是限制了藩王們的政治發展,雖然嚴苛,但還能接受。然而朱棣還有一個更嚴厲的措施,那就是藩王們外出要記錄備案,不得離開藩府遠遊,平時活動範圍也只能在藩府周圍。譬如當時的靖江王府,佔地面積約有275畝,折算為平方米是18300多平方米,對於一個住所來說確實已經是非常奢華了,但是對於一個人終身活動的範圍來說,還是過於狹小。這使得藩王們對外面的世界越發渴望了。

曾經就有一位耐不住寂寞的王爺,在晚上打扮成一個道士偷偷溜出了府,卻很快就被抓了回來,朝廷對此嚴厲訓話並加以處罰,差點連王爺身份也沒保住。因此,在這樣嚴厲的監禁之下,祭祖或者守靈,就成了他們唯一出府的機會。陵區,在王爺們眼中,就是自己對自由的嚮往。只要離開了藩府,就不會再有那麼嚴格的限制,藩王們還可以到陵區四周稍微溜達一下。既然是守靈,藩王們在此處要呆些時日,那要有個住所才行。因此,陵園附近便被藩王們建起了各種大宅。

有趣的是,也正是位於陵園外圍這些違反建制的建築,也讓我們瞭解了藩王們在當時的生活。在幾代靖江王的陵區,都發現有類似的建築群,面積還都不小,最大的甚至超過了6000平方米。

這些建築自成體系,不僅不簡陋,而且圍牆、大門、中門、內門一應俱全。一進入大門就是佔地面積達到幾百平方米的花園,三層房屋的主建築,兩側有廂房。此外其他的生活設施也並不缺少,用來舂米的石臼,用來修繕房屋的瓦片,排水系統以及蓄水池,這明顯是提供長期居住所用。

這種情況也挺諷刺的,王爺們不但生活無憂,而且可以說得上是奢華。但卻唯獨沒自由。倘若想要自由,卻要失去自己的王位和一系列附帶的權利優待。對於帝王來說,可謂捏準了他們的七寸,所以才採用這種方法,限制藩王們的人身自由。

其實,不管是從唐朝擁兵自重的節度使,到熱愛守靈的明朝藩王,都是君主與王臣之間的權力拉鋸,所誕生的產物。《莊子·知北遊》中寫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百姓。所以人活一世,還是怎麼舒坦怎麼來吧。

參考資料:

《禮記·問喪》

《桂林靖江王府》

《莊子·知北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