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有什麼區別?明清的皇帝怎麼稱?

我們經常聽到古代的帝王有不同的稱呼,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它們有聯絡又有區別;明清的皇帝又以年號稱呼,這是為什麼呢?

一、廟號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在唐朝之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因為最初的廟號要求非常嚴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位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廟號制度被廢止,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到了唐朝,原本慎重嚴謹的廟號制度大為放寬,除了部分亡國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

二、諡號

諡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古代君王、諸侯、大臣等死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的品德修養、生平功過等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即以名寓評稱為諡。

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陶靖節(陶淵明)等。

諡號的使用不限於帝王,通常還包括有重大影響的大臣、學者等,有些人的諡號則成為其別名,例如範文正(范仲淹)、嶽武穆(岳飛)等人。

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和大臣議定,經過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而大臣、諸侯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三、尊號

尊號乃為尊崇帝后為之所上之稱號,始於秦代。《漢書·高帝紀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號。”嗣位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后為皇太后亦稱上尊號。

唐代為皇帝上尊號之風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後追加者。而生前加尊號又有兩種情況:一是於在位之時。

二是死後加號者,如玄宗死後,肅宗於上元二年上尊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稱為明皇之緣故。唐代皇帝死後,尊號多有數次追加。

唐宋以後,帝后尊號愈加愈長,這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及皇權日益膨脹聯袂而行。明、清時代,集權專制登峰造極,皇帝尊號大有將世間美好字眼盡收囊中之態勢。

四、年號

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含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

最早出現的年號,在古代每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帝王常常改變年號。而新皇登基,更需確定新年號,以示君威。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重要的標誌之一。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

總之,諡號與尊號雖各有含義,但又多糾纏一處,難以區別。唯有尊號他人不得染指。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都是中國古代的國粹,並已伴隨專制時代之結束而壽終正寢。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