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她是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但她的假期其實是個令人羨慕的美好時光!

提到“希望工程”,相信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定會有一個“大眼睛女孩”,那是一張主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為引發人們對農村失學兒童的關注,1991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希望工程選擇了一個短髮大眼睛女孩抬頭用一雙渴望的眼睛看著鏡頭的圖片。這張圖片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而照片中的主角蘇明娟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應該說“大眼睛女孩”代表著當時很多的失學兒童,他們渴望上學,渴望新知,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

但是如果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這張照片上不是一個大眼睛女孩而是一群大眼睛女孩,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它是否依然會讓人們對這些失學兒童的處境有感同身受之感?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但是卻揭示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一”的力量,因為我們知道“大眼睛女孩”只是眾多失學兒童的一個代表,在她的背後還有很多很多充滿渴望的“大眼睛”。但是隻需要這一雙“大眼睛”就可以傳達出無數雙眼睛裡的渴望,這又涉及到了少即是多的問題。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普利策新聞獎得主、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和他的妻子伍潔芳(Sheryl WuDunn)在一篇《紀思道拯救世界的建議》的文章中總結了他們對非洲公共衛生問題的觀察,他們眼見眾多的公眾教育專案來了又去,他們歸納出了哪些專案奏效哪些專案無效,實際上他們這篇文章所體現的智慧的結晶依然是“一”的力量。

簡言之,如果你告訴人們說,在非洲一個小村莊裡有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孩,你會發現這個故事會讓人為之難過,但是如果你的故事變成了有兩個小孩或者說更多的小孩,你還會有同樣的感受嗎?

實際情況可能恰恰相反,隨著暴露在你面前的奄奄一息小孩數量的增加,你的同理心也會隨著弱化,直至消失。

看到了吧,這就是“一”的力量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就像特蕾莎修女說的那樣,“假如我看到一群人,我不會有所行動。假如我看到一個人,我會。”

或者用那句古老的格言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則是統計資料”。

其實在科普中也是一樣,我們需要善用“一”的力量。

科學需要講故事是很多人都熟知並且在努力踐行的理念,但是如何講好科學故事,如何讓科學故事真正地被受眾所接納,並且理解這個故事所要傳達的內容,而非只是“耳旁風”,當作某種茶餘飯後的消遣?我想“一”的力量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路。

實際上,在科普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圍繞著“一”的力量來建構核心敘事,而不是“摟草打兔子”,也許在建構敘事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所取捨,但是這也是為了更好地傳播科學的力量,所以如果我們期望面面俱到,也許最終的結果就是面面俱“不”到。

當然可能會有人質疑,過度使用“一”的力量會帶來某種偏見,恐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感,但是從科普本身來說,“一”的力量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因為在這個故事中凝聚著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理性,所以在科普中講好一個故事,講好一個善用“一”的力量的故事,其效果要好過講一百個甚至一千個平淡無奇的故事。

正所謂,“一,它最小,但最大,擁有最大的力量”。

作者:王大鵬

編輯:吳桐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