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金科股份2018年營收增長率達19% ,但是淨利翻倍卻遭深交所11連問

據金科股份公佈的年報顯示,公司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12。33億元,較上期增加18。6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38。85億元,較上期增加93。85?幾乎翻倍。這麼搶眼的業績表現,本以為會受四方誇讚,結果等來的卻是深交所發函11連問。總結一下大概是4大問題:

1、營收利潤增幅不匹配,是否虛增毛利的情況?

2、自己都缺錢需要融資,為何還要外借?

3、錢賬是否相符,有沒有像康得新、康美藥業這樣的挪用資金?

4、專案跟投,是否存在利益輸送?

麗的業績背後,究竟暗藏什麼玄機?深交所為何接連問詢是否有何依據?深交所一一問詢,並要求金科股份在5月27日前給予回覆。

最引人注意的是金科股份2018淨利潤增幅遠遠超過營業收入增幅,在主營業務範圍沒有發生多大變化的情況下,為何淨利潤會離奇增長?這就涉及虛增利潤的問題,方法有兩個要麼成本費用降低了,要麼收入大幅增加了。

先看如何降低成本,那就要知道金科股份2018年利息資本化金額是多少,這與營業成本有關,如果把這項拉低了就有虛增的嫌疑。存貨中的資本化利息涉及到這樣的一個公式:本年的資本化利息=期末-期初+主營業務成本消化的,根據存貨週轉時間推算,結轉成本應該是2-3年前的。

透過推算,金科股份2018年的利息資本化金額大概在44-52億元之間。如果金科回覆披露的數字比這個數字顯著低了,那麼就一定是人為的調低了資本化率,虛增毛利。

再看利潤增長,因為披露的資訊不完全,主要房地產專案銷售情況表中的結算面積彙總只有245萬平米,按照公司2016-2018年的6400元/平米,7500元/平米,8800元/平米的簽約單價,湊不到380億元的銷售收入。但因為資訊的不全面也不能妄作推斷,只是給大家一個依據和概念。但,金科股份的收入與利潤比例不協調大家也能感受到。

與此同時公司還頂著高風險對外借款,基本上公司每年對外借款72。8億,根據公告中披露的利息是12?怎麼的利息也有七八萬啊,為何最後只有5。37億,賬目對不上啊?

這種關鍵時刻金科股份的品牌總監姚科辭職了,而且還是“裸辭”,到底有什麼問題讓他毅然選擇這個時候非要離開?可能大家不知道,簡單介紹下姚科在金科股份擔任了4年的品牌總經理,之前也在藍光集團、博瑞集團這類知名企業中擔任過品牌負責人。他在金科股份管理品牌工作期間,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並讓公司躋身全國十強,品牌價值也翻倍提升。

能在公司工作期間作出這麼多貢獻,首先對於公司經營肯定是花費心裡精力的,那一定對公司品牌有感情的,為何突然說走就走?即便裸辭也要離開?對此姚科的回答是多陪家人,這回答自己體會。

企業利潤都翻倍增長了,為何2018年財務費用較上期大幅降低?雖然金科股份給的理由是因為向聯營、合營企業收取投資開發資金利息收入增加所致。不過,深交所要求金科股份結合相關聯營、合營企業投入開發資金的來源及成本,詳細說明該專案對本期財務費用的影響過程及合理性。

一邊應對深交所的一連串問題,公司還在披露了2019至2023年員工持股計劃草案,根據草案內容,公司全部有效的員工持股計劃所持有的股票總數累計不得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0?該計劃卻是金科股份實控人黃紅雲的間接增持,難怪融創在金科股份董事會的代表張強果斷投了反對票,融創提名的獨立董事姚寧投了棄權票。

然而反對無效金科股份董事會仍然通過了該計劃,其實融創和金科股份的爭鬥由來已久。從2016年11月,融創系透過二級市場買入金科股份16。96?權開始,雙方便展開了股權爭奪戰。恰逢此時推出的員工持股計劃耐人尋味。

根據2019年一季報的資料顯示,融創系、金科系各持股約30?如若持股計劃標的股票均從二級市場上購買,大約還需要30?通股份,再除去部分長期資金,市面上流通的股票就更少,此次持股計劃的順利實施難度並不小。可見,剩下不到10?股權動向很大程度上會對金科未來的股權之爭產生影響,看似風平浪靜的中場休息,或許蘊含著下半場的疾風驟雨。

從實控人做事風格來看,無論是2016年之前的承諾與減持,還是這兩年與融創爭奪控制權的做事風格,基本上可以定義為一個踩著紅線的投機者,當然,有融創盯著金科股份不會太出格,最多是合理利用規則,主要目的還是爭奪公司控制權。對此投資者還是安靜做個吃瓜群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