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古代官場的生存法則是什麼?為什麼古代官員的生存法則是這樣的呢?

古代官場也是有著一些十分隱晦的潛規則;當然了歷朝歷代的政治制度不同,官場上的潛性規則也是不同的,然而,不管大多數朝代要想在官場生存也得有著一套看清目前局勢的慧眼,局勢就是官場生存的重要法則,那麼究竟古代官場的生存法則是什麼呢?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從察選制度,到世襲制度;而人才選拔制度從門客制度,到舉孝廉制度,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這是時代發展的一個必經歷程;這也是因為古代的政治模式都是立一人作為最高權力中樞,然後以下再分支各類的管理模式。

所以說察選到世襲是必經之路,這是無法避免的,其根源就在於國家政治是由一人掌控,這個人就是所謂的天子,封建社會以天為尊,那麼天子就是至高無上的王,擁有臣民的生殺大權。

古代臣子在官場中生存法則

當然了這種政治弊端和政治優勢是同樣明顯的,假如天子是能力和品行達不到一個要求,那麼受苦的就是下面的人,這也是王朝歷代更替的一個重要因素;說完了天子,我們就得說說天子手下的這些臣子們,他們是如何在這種官場上生存。

歷朝歷代都會有一個政治特點,權力機構一定要有兩方以上的朝廷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平衡,互相掣肘,而這兩個以上的朝廷勢力,還必須有忠誠一方的勢力和姦險一方的勢力,這又是為什麼呢?

古代帝王的制衡之術

很多人對古代官場的瞭解實在是太過淺顯,皇帝作為天子之尊,說到底他也是由人生下來的“人”,他不是“神”,只不過為了標榜他的威望,世人會把他的位置神化成“神”;那麼,天子為了標榜權威和管理天下,那就必須啟用手底下的這些臣子,需要臣子的力量來幹一些事,行使權利必定會遭遇處理一些較為陰暗、隱晦的事情。

比如說,皇帝發現一個藩王勢力太過強大,已經威脅到了皇權,但這個藩王卻沒有犯任何錯誤,這時候就需要皇帝想辦法找藉口處理掉他,因為如果不處理,萬一哪一天這個藩王擁兵自重,或者藩鎮割據,突然就想反叛,那麼就為時已晚。可是如何處理呢?又讓誰去處理呢?

帝王需要奸臣制衡賢臣

這種事情,皇帝本人絕對是不能夠出面的,因為皇帝是一國之主,是完美的化身,如果皇帝自己親自下令處理這個沒犯錯的藩王,那麼難免會遭到世人的中傷,這時候就需要臣子的力量,但一些忠臣和良臣品行節操又太中正了,這樣的人要麼就是死心眼,要麼就是不想插手,皇帝是沒辦法讓這些人主動幫他搞定這種隱晦事件。

那麼這時候,奸臣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奸臣為了討好皇帝,就會想辦法意會皇帝的意思,領會皇帝的意圖,皇帝們只要稍微示意一下,他們就會屁顛屁顛地去處理這種骯髒的事情,所以說,奸臣為什麼是朝廷一股無法缺少是勢力,其原因就是他們能夠幫助皇帝處理一些隱晦、不地道的頭疼事,身負罵名也無所謂,這就是奸臣在朝廷中的好處。

無法處理隱晦事情,容易導致皇權旁落

往往史書和四書五經總是在講,一個好的朝代就必須親近賢臣,而遠離小人,但是很多帝王之術中清晰地記載,“小人和賢臣都要用”,光用賢臣那麼許多隱患事情就無法處理,反而容易使得皇權中落,而光用小人會導致朝綱大亂,最終結果也是影響皇權。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同時使用兩類勢力,兩類勢力既能夠互相牽制、互相平衡、互相掣肘,甚至互相監督,同樣的治理國家大事需要賢臣的能力,處理不可言說的事情則需要小人的能力。

乾隆同時重用和珅和劉墉

大清乾隆皇帝是一個英明的皇帝,但他為何要重用和珅和劉墉兩人呢?和珅是出了名的貪官和姦臣,而劉墉是出了名的廉臣和賢臣;乾隆重用劉墉,也從未真正把劉墉踢出局,同樣也重用和珅,但是也一樣沒把他踢出局,這就是乾隆皇帝,帝王之術的高明之術,大家可知道和珅為皇帝做了多少好事嗎?

從貪汙了大量的財產到平定白蓮教等國內反叛勢力,再到賑災、平衡朝廷,和珅可謂是揹負了一大堆的汙名,而最終貪汙了一大堆的金銀財寶,乾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嘉靖就等著和珅露馬腳,然後一舉殲滅,這大批的鉅款一下子就歸了國庫,而且罵名還是和珅背,皇帝反而被世人稱頌。

這就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處,他明擺著先拿和珅和劉墉對抗,讓朝中清流和貪官們進行平衡,這樣官員集團鬥爭,一點都影響不了皇權;接著利用和珅的本性,他大量的貪汙就會囤積大量的銀子,於是後面的皇帝上臺註定會拿他開刀,不僅收穫了名聲還收穫了一大堆財產,這就是最典型的制衡方式。

所以說,在古代朝代,賢臣不可少,奸臣是不可缺的,假設你是古代一個官員,你如何在生存中不斷的上位,這就是一個看清局勢的問題。

低品級官員生存法則,看清形勢,站好隊

首先假設你是一個低品階的縣級官員,那麼你的目光就要盯著本省地域官場結構,一般而言,一個地區政治機構是會劃分為好幾個朝廷勢力,比如本土派勢力、外官派勢力和中央派勢力這幾個分類。

作為一個縣官,你也屬於一個官員,也意味著你想往上爬或者不被擼掉,你就得加入一類勢力,你是本土官員的話,你的選擇餘地就有兩種本土和外官,一般而言中央派官員都是比較高傲的,他們勢單力薄,但是個人的實力背景極為強大。

而本土派明顯是最佳的選擇,因為你的身份是符合本土派,可是本土派大多數高官都是副職,很少有主官的,而外官派一般都是主官級別的,因為朝廷為了均衡各地的勢力,各省的主官絕對會外調進來,這樣一比較,本土和外官二選一。

官員要以政績為核心

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讓外官派的高官重點提拔你,那麼你最好還是成為本土勢力,第一本土勢力較為團結,你不至於被擼掉,第二,雖然升遷較難,但是在一定範圍內的升遷還是很容易的,這就是地方官員的生存法則,看清形勢,站好隊。

當然了你還得有一定的政績,歷朝歷代對官員的稽核,首先看的就是政績,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政績,那麼在怎麼站隊,勢力方也不會重用你,因為你對他們沒有多大的幫助;從另一方面講,沒有政績也意味著大多數官員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還容易拖累他們。

朝廷官員生存法則,以帝王水平為準則

接著就是中央官員的生存法則,同樣是需要看清形勢,一般而言中央官員分為幾類,第一類就是意志堅定、為國為民的賢臣官員,第二類就是左右逢源、見風使舵的高情商官員;第三類就是會拍馬屁、堅定站隊的奸臣官員;最後一類就是性格耿直的普通官員。

那麼在中央朝廷如何生存,就成為了每個官員必須考慮的事情,這一點首先還得看現在的帝王是一個什麼樣的帝王,到底是一個雄圖偉略、能力突出的優秀帝王、還是一個實力平庸、好大喜功的普通帝王、還是一個昏庸腐敗、作風極差的帝王,這都是官員們需要看清的局勢導向。

遇到明君,以實幹為主

如果官員們遇到的帝王是一個明君,那麼在官場上生存就一定要有能力、有想法、還得能屈能伸,這樣的官員一般是很容易得到帝王的青睞;明君都對自己十分自信,那麼朝廷勢力平衡很可能是兩方賢臣勢力平衡,極少會出現奸臣和賢臣互相平衡的狀況。

這時候做官員的可以選擇站隊,也可以選擇獨善其身,自己獨自發展,這都是很好的選擇,站隊的話就站政治理念和自己差不多的隊伍,這樣也容易有共同語言;在明君治理下的王朝,政治絕對是清明的,那麼官員們想要貪汙和腐敗,就得掂量自己是否有那個瞞天過海的實力。

遇到資質平庸君主,看清局勢,不要左右搖擺

而遭遇資質一般、能力略差的帝王,這類帝王往往會選擇或者扶持看得順眼的朝廷勢力,而朝中也絕對會有一支賢臣勢力,這就形成了奸臣和賢臣集團政治鬥爭,到了這時候,作為官員就必須站隊,不管是站奸臣隊伍還是賢臣隊伍,都需要首先審查自己,在看清局勢,最終做下決定,一旦決定了就堅定的堅持下去。

像宋代的蘇軾就是屬於一種看不清形式的官員,最開始決定王安石變法是錯誤的,堅定的支援司馬光集團,然後被貶謫,後來覺得王安石變法是對的,又站隊王安石集團,而這時候是司馬光集團佔上風,於是蘇軾又被貶,這就是典型的左右搖擺。

小結

其實在古代當一個官員是挺難的,許多朝代的各個時期總會出現局勢不明朗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許多官員都是很難看清形勢,而帝王的想法也是十分難琢磨透,或許你認為這個帝王是一個明君,他一定會懲戒奸臣勢力,但是有時候會想漏,這個帝王可能壓根就沒想過壓制奸臣勢力,其中原因就是需要奸臣的力量,同時也需要奸臣勢力成為朝中一把刀,替皇帝處理一些隱患。

綜合上述,在古代當官不僅能力要突出,還得眼睛擦亮,分清局勢,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明哲保身,當然,任何帝王都不會討厭一個政績好實幹的官員;而官員要防止禍從口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