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尋訪】奉節:劉備託孤的故鄉,有著一座千年古城的永安宮

清晨從巫溪乘公共汽車,一路顛簸,來到奉節已是午後。奉節位於長江北岸,乃川東著名古城。春秋戰國時期,曾先後屬庸、夔、巴諸國,後為楚國統一。秦漢至隋在此分設魚復、永安、人復、信州、陽口等縣(州),唐初改為奉節。由於它曾作為州、路、府衙的首邑,轄遠近數縣,故向有夔州、夔府之稱。

尋訪永安宮

奉節名勝古蹟較多,我們此來是尋劉備託孤所在——永安宮。劉備託孤的故事,距今一千七百多年,最早見於西晉陳壽的《三國志》,明代羅貫中又在《三國演義》中作了加工,現今評書演員袁闊成更講得繪聲繪色,誰不想親眼到永安宮去看看?

一老者告訴我,永安宮在今奉節城中的師範學校裡。“宮殿還在嗎?”我問。老者笑著搖頭。猛然間,我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詩,頓時臉紅了。杜詩云:“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象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永安宮即當年劉備託孤時的翠華玉殿,唐朝時就已不存在了。

永安宮下馬石碑

既然來了,永安宮遺址還是要看看。我們走進師範學校,四處搜尋,發現高臺殘牆和幾株參天古樹,昔日樓閣翹角屋簷尚存。在校門教學樓後邊的草叢和雜物旁,我們發現了兩塊石碑,一塊字跡已模糊不清了,另一塊“永安宮故址”幾個大字清晰可辨。睹物動情,我的思緒一下子被牽到千多年前去了: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亮聽後泣不成聲:“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當然,當時諸葛亮是為統治階級效忠的,但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卻為後代人們所稱頌。

以古為鏡,算作是我們年輕人此行的收穫吧。

永安宮模型

拜謁白帝城

出奉節城門縱目觀賞“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壯麗景色,回望“依斗門”,我才想起關於奉節城“周長六里,五座城門”的傳聞。據說,五座城門是東、西、大小南門和北門,城門各有題額:東是“瞿塘天險”;西乃“全蜀咽喉”;大南門為“縱目”;小南門叫“觀瀾”;北門謂“肅威”。現存的只有大小南門了。小南門是如今從水路入城的主要通道,由原來的“縱目”改為“依斗門”,是取杜甫“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之詩而得名。

白帝廟

白帝城距奉節很近。小班船東行五公里,就可到目的地。抬頭仰望,但見山巒蔥鬱、亭角顯露,紅牆耀眼,好個幽雅美妙之處啊!我們從山腳下拾級而上,穿灌木林,經觀音洞,攀登近千級石階,方才來到山頂白帝廟門前。居高臨下看長江,“千江一線虎鬚口”,“突兀危城瞰大江,萬波浮動勢茫茫”,乃真實寫照。

經過修茸後的白帝城,十分壯觀。一入廟門,我們就被眼前的一大群栩栩如生的塑像吸引住了:好傢伙,這不是“劉備託孤”的情景嗎?劉備大臣們各懷心事……經講解員一說,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欣賞託孤塑像,打探白帝城來歷,聽來也十分有趣:

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稱王,令人在此屯積糧草兵馬,依山築城,想牢守蜀東咽喉要道。他想當皇帝,就借城中一井常冒白氣而製造“白龍獻瑞”將出天子的輿論。他自作皇帝后以“白”為標記,命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民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作白帝廟。明正德七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土神和馬援像,改稱“正義祠”;爾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從此以後,“白帝廟祭劉先帝”成了定規,而公孫述與白帝城那段歷史,被人們忘卻了。

唐宋以來,許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劉禹錫、陸游、范成大等均慕名來此,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所以,白帝城又兼有個“詩城”的美號。

諸葛八陣圖

四川奉節縣的名勝古蹟以三國時期的較為集中,流傳較廣。我和同伴小陳到奉節的第二個心願,就是去尋訪聞名中外的“諸葛八陣圖”古代之“八陣”,即指以“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為名稱的戰鬥隊形。諸葛亮設定的八陣圖,傳說有四處:一在陝西勉縣境內,一是在四川新都境內,另兩處在奉節,即白帝城草堂附近的旱八陣和城東江邊的水八陣。最負盛名的是水八陣。據《奉節縣誌》記載:“治南二里,大江之濱,孔明入川時壘石為陣,縱橫皆八,八八六十四壘,外遊兵二十四壘,壘高五尺,相雲若九尺,廣六尺”。傳說諸葛亮曾兩次到過奉節一帶,一是公元二一二年率張飛入川;一次便是公元二二三年,星夜從成都趕來受劉備委國託孤之命。

水八陣位於溪河入江處,其實就是長江和溪河水夾砂移石而形成的沙洲磧壩。我們來時正是汛潮,只望見一小沙洲。據當地人說,冬春長江枯水季節,可望見北岸東南方向一片伸入長江的狹長磧壩,長約一千五百米,寬約六百米,梅溪河穿過磧壩,將其橫截成兩半。細看地勢,確實算得是兵家排陣演兵的好去處。怎見得?它南橫大江,東鎖夔門,北連臥龍山,只有西方與奉節古城相通。《三國演義》中描繪東吳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追到白帝城,誤入諸葛亮的“八陣圖”,險些殺不出陣。身臨其境而回味三國情形,著實令人有些感慨,難怪大詩人杜甫曾有“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吟誦了。

據當地人講,早年每逢正月初七(稱作人日),這兒有“踏磧”的習俗。百姓扶老攜幼,都來八陣圖聚會,燒香祈願,飲酒賦詩,憑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先生。

我不知今人年逢正月初七是否還上八陣圖踏磧。我希望這一傳統繼續下去――因為今人同樣需要有諸葛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種可貴精神!

踏磧的奉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