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研究徽菜文化,振興徽菜產業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於徽菜的研究,已經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徽菜研究的產業化轉移,也已經有了可喜的局面。因此,著力徽菜及徽菜史研究,給力徽州文化研究的產業化轉移,使其為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同徽州文化一樣,徽菜有著很鮮明的地域特徵。

而徽菜真正爆得大名,當在明清至民國期間,以績溪徽館為主,衝江入海,京、津、冀、遼、川、貴、雲、湘、浙、閩、贛、鄂,隨著徽人的足跡,無所不至,乃至於到民國期間,成了徽商的最後一抹陽光,落日熔金。

徽菜史專家邵之惠指出:“千年古邑績溪,是徽菜的發祥地。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生物資源和淳樸的民風習俗,孕育了極具地域特徵的徽菜菜系,並以其講究用油用色而20210617A022BG00 火功,擅長烹飪山珍野味,善於保持菜餚的原汁原味的傳統特色,著稱飲食市場。”當然,今天的廣譜意義上的徽菜,可以將其視為徽州菜系的派生繁衍和分支,它們拓展和壯大了徽菜的外延和內涵。

名揚海內外的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源遠流長。它發端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民國期間,伴隨著徽商的興盛而興盛,併成為徽商的落日光輝。

在徽州以及泛徽州各地, 大型祭祀彼此相沿相傳並不斷髮展,卻無形中催生了徽菜菜系的誕生和不斷形成。徽菜菜系的形成,“其雛形大多來自於民間的日常土菜、節日家宴、祭祀供品,後在長期的飲食流傳中融合各種菜系的有益成分,進而從材料的選用、烹飪的技藝、形式的表現、意象的表達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點,最終在市場的磨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市場的認可。”(邵之惠《名人故里績溪。徽菜卷》)

作為徽州文化研究中的徽菜這一專題,其產業化轉移是最為成功的。因為它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物件,而且是物質文化遺產中至今最有生命力的一個門類,衣食住行,一日三餐,是人所必備,許多古老的菜譜,傳統的烹調技藝,如今仍在發揮作用,為人類服務。作為一種文化生態,它最有存少的空間,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徽菜技藝、徽菜烹製、徽菜文化還會得到不斷的傳承與發揚光大。民以食為天,食須菜佐餐,而徽菜的魅力又是那樣的綿長。

改革開放以後,作為徽菜文化研究的徽菜研究,長期給力徽菜產業化,為徽菜產業化出謀獻策的,最早便是安徽人家酒店董事長——徽學研究專家。其後,在績溪歷屆人代會、政協會期間,均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發展徽菜徽廚業建議提案。包括髮展徽菜原料生產和徽菜與旅遊的結合等等。

安徽人家酒店為整理徽菜歷史,在1980年代後二三十年中,四處打探,八方採擷,先後到屯溪、婺源、玉山、建德、蕪湖、合肥、南京、蘇州、上海、常州、無錫、杭州、等地尋訪老徽廚的足跡,走訪徽菜館經營者及有關知情人士達230多人。

蒐集徽廚徽菜徽館的口碑和文字資料數十萬字,較為詳細地記錄了績溪徽廚的歷史文化。2005年中國烹協進行考察評審時,安徽人家酒店集團出示了數米長的徽菜歷史資料,讓到會的專家學者們眼界大開,驚奇不已。

安徽人家酒店表示,壯大徽菜產業,除了繼續貫徹已有的產業扶持政策外,要從徽菜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文化層面,從戰略的高度來考量徽菜發展思路。要制定徽菜發展的長遠規劃;要把徽菜文化研究與旅遊業、農村產業化結構調整對接,文化研究和宣傳要成為產業化轉移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