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蘆墟古鎮, 緩緩的流水帶走了光陰, 相依的古橋見證了歲月的故事

蘆墟

古鎮

,是一座藏在歲月裡的古鎮,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古鎮至今尚未進行商業開發,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古鎮地處蘇州吳江區,北鄰太浦河,南至南柵港,與浙江隔蘆墟塘相望。因緊鄰汾湖湖畔蘆葦灘而得名。

點選載入圖片

這裡水系發達,船隻往來,自古商貿繁榮。站在橋上望去,綠水綠樹不見天,彷彿是一幅油畫,含蓄靜默,妙不可言。古橋觀音橋是現存最古老的橋,原名泰生橋,在清代乾隆三十五年重修。今天看來橋體雖已破舊,但依稀可見當年的精雕細刻。

點選載入圖片

兩岸沿河還保留了跨街樓。蘆墟跨街樓又名騎街樓,多建於清中葉到民國時期。這裡曾經是商業街,一面是河道,一面是商鋪,樓上可住人。現在保留下來的跨街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點選載入圖片

當地有三虎七牛之說,即陸、柳、沈、黃、唐、陳、費、許、顧、王十大家族。這些望族的一些宅邸也保留至今,如三鳳堂、寧儉堂、蘭玉堂等,有些裡面還住有租戶。

點選載入圖片

以蘆墟為中心,用蘆墟方言所唱的民間歌謠,被稱為蘆墟山歌。吳越時期蘆墟屬吳國,因此也稱為吳歌,廣泛流傳於蘆墟和環汾湖四周的鄉鎮,以及滬浙毗鄰地區。蘆墟山歌在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

點選載入圖片

據史料記載,蘆墟山歌始於明代,在清代盛極一時。山歌多被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所傳唱,他們邊勞作邊唱,題材涉及廣泛,有勞動歌、儀式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雜歌、新民歌、情歌等,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山歌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是一部活著的歷史。在2004年出版的《中國·蘆墟山歌集》中,從民間收集了短山歌有1000多首,長山歌有10部。

清末到解放後,湧現出眾多蘆墟山歌歌手,讓山歌代代相傳。其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稱為山歌女王、江南劉三姐的陸阿妹,其所傳唱的《五姑娘》,在海內外受到高度讚譽,後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和音樂舞蹈劇。

1982年張舫瀾、馬漢民、盧群蒐集整理出長篇敘事山歌《五姑娘》,堪與壯族的《劉三姐》、彝族的《阿詩瑪》相媲美,轟動海內外學界,從而打破了漢族沒有長歌的定論。近年來,蘆墟當地也十分重視山歌傳承,幼兒園就開設山歌課。

點選載入圖片

山歌代代傳,讓魚米之鄉的蘆墟古鎮多了幾分活力。這裡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如元代畫家陸行直,明代萬曆進士袁黃,抗清名將洪祖烈等,南社詩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經濟學家沈立人等。

緩緩的流水帶走了光陰,相依的古橋見證了歲月的故事。

感謝您的收看,汗青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