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記住鄉愁】南豐人記憶深處最溫暖的畫面《南豐滿城橘香》

《記住鄉愁》第七季自播出以來,持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21年2月22日,《南豐——滿城橘香 物豐人和》,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後,引發撫州觀眾強烈反響。

撫州日報對觀眾反饋做出了整版報道。在此,分享給大家。

編者按:歷經三個多月的精心拍攝與製作,紀錄片《南豐——滿城橘香 物豐人和》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和故事,展現出南豐古城人家和美的生活,老城、老街、老屋承載著古城悠久的歷史,喚出一代代南豐人記憶深處最溫暖的畫面。該紀錄片於2月22日20:00在CCTV-4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社會反響熱烈,引起橘都大地陣陣熱議與共鳴。該縣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人員、各單位幹部、中小學師生等紛紛在第一時間寫下了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現選取部分作品予以刊登,以饗讀者。

古城南豐——不盡的鄉愁

顧建華

“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雲,鄉愁是一生情。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隨著《記住鄉愁》第七季《南豐——滿城橘香 物豐人和》結束時片尾曲的播出,作為節目拍攝的參與者,我感觸尤深。特別是“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這句,即是我最貼切的寫照。我是上海人,喝著盱江水長大,片中每一個畫面,都喚起我揮之不去的鄉愁。

感謝央視人,將南豐鮮活而立體地展示在世人的眼中。

兒時的南豐老城是一個探險、玩耍而又充滿神秘的地方。那時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好奇、喜歡和敬畏。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古城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城中有橘,橘中有城”,是至今最美好的記憶。四月芳菲,滿城盡是橘花香。

南豐有1700年的歷史。唐時,遊茂洪遷城治水,滋潤一方水土;獨孤氏琴臺嘯月,悠悠千年遺韻至今。明代古城牆、200餘棟明清古建築、極具民國時期韻味的十字街,無不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

老城裡的老巷極多,老縣誌裡僅冠名的就有43個,其中有魁星巷、三魁巷、府官巷、三忠祠巷等。伴隨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故事,走進老巷,就好像在歷史的長河中穿行。

魁星巷是因為南宋時期陳宗禮中了進士,並且欽點探花而得名。《民國南豐縣志》載:“西隅宋探花陳宗禮建”。陳宗禮為人耿直,執政清廉,曾任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刑部尚書等多職,贈開府儀同三司、盱江郡侯,諡“文定”。

關於三魁巷,《同治南豐縣志·疆裡篇》有記載:“明張照、張鳳拱、鳳圖父子三魁居此,故名。”就是說在明朝年間,有張氏父子在此巷居住過。縣誌也記載張照、張鳳拱、鳳圖父子均為南豐邑中文人。

府官巷(老縣誌上均為“府館巷”),是因為清道光年間進士張希京在廣東韶州、英德等地任縣令期間,在家鄉修建了“大夫第”“太守第”“分轉第”而冠名。

那麼三忠祠有哪“三忠”?《民國南豐縣志·壇廟》載:“三忠廟,在西隅濠口。祀漢壯穆侯關羽、桓侯張飛、唐雎陽公張巡”。人們對關公、張飛非常瞭解,對張巡可能就不甚瞭解。《資治通鑑·張巡傳》有記:張巡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卒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於安史之亂時,死守雎陽,以百千士兵抗百萬之叛軍,大小戰爭400餘次,保住了大唐江山。張巡的英勇壯烈、赫赫功勳令人欽佩。南豐人立廟祭祀此“三忠”,由此可見南豐人對“忠義”的崇尚。

老巷裡的明清古宅老屋比比皆是,老屋的建築水準頗高,一律的深宅大院,紅石砌基,青磚白縫。門窗、牆壁、柱頭、房梁等處採用中國傳統的雕刻技法,浮透相間,細膩傳神,將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神話故事、人物傳說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盡顯當時南豐人對建築和文化藝術的崇尚與追求,讓人讚歎不已。

“秋雨名家”是老城西邊一棟古宅,南豐曾氏遺留下來的住宅。當初,曾鞏的祖父曾致堯被宋太宗宴見,太宗神情悠閒,談及自己國庫充盈,很是高興。而彼時南方正鬧旱災,曾致堯當即回奏:“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富也!”意思是說:國庫再充盈也比不上江南下一場秋雨給老百姓帶來的富足。皇上非常感動。從此南豐曾氏就有“秋雨名家”的稱號。南豐曾氏後裔為彰顯、銘記祖上愛國為民的德行,以此作為曾宅的名稱,並銘之於門額,傳於後世。

府官巷裡“大夫第”“太守第”“分轉第”建於清道光年間,建築宏偉,結構精緻。“大夫第”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設有二銘軒、古戲臺、藏春閣、私塾學校、花園。200多年前,主人張希京在花園親手種下一棵玉桂,每到深秋時節,一簇簇金黃色的桂花在繁枝綠葉中綻放,沁人肺腑的香氣至今瀰漫在整個巷子裡,經久不散。

清末民初著名畫家湯夑故居“九畹山莊”為明代建築,三廂進,佔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老屋正前面有庭院照壁,右側有學堂。照壁、房梁、門樓、柱石等處有精美雕刻。歲月更迭,故居雖然已無當年風光,卻仍像一根牽著風箏的線,繫著在外遊子的拳拳故鄉情,湯夑後人每年都會來祭奠祖先。

如果說古城是一部歷史古籍,老屋就是這部古籍裡的篇章,珍藏在老城的角角落落,等待著人們去翻閱它、研究它、讀懂它,更需要人們去盡心地呵護它。令人欣慰的是,南豐縣加強了對老城的保護、整治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南豐古城將重新煥發活力,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我的古城記憶

邱亞雯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豐人,古城於我,是擁有千絲萬縷情絲的港灣,即使長大後搬離了古城,它也是我記憶中的一枚珍寶。

陽光淺淺,炊煙裊裊,當我再次走進古城,站在那扇鏽跡斑駁的大門前時,記憶又被清風拾起,溫暖得使人想落淚。

那棟老屋,便是我孩童時期的裝載箱。那時的我們,無憂無慮,會在春天裡穿著溜冰鞋,一起滑過古城中彎彎繞繞的巷子,笑聲可以從巷子這頭穿到那頭,再鑽入另一條不知名的小石巷;會在夏日捧出自家可口的水果,或咬著冰棒和小朋友看《西遊記》;會去逗逗鄰居家胖胖的小黃貓,在夜晚躺在椅子上數星星。天微亮,巷子裡傳來出門買菜的家長們嘮家常的聲音,早起鍛鍊的人們打招呼的聲音……靜靜的古城,日子便一天天在淺淺陽光裡,東隅而照,桑榆而逝。裊裊炊煙從這裡飄起,又在那兒散去。

古城裡的人們很善良,鄰里如親在小城體現得淋漓盡致。你家和我家之間只隔著一扇門,或是一條長著青苔的石巷,只有一步或幾步路的距離,人與人之間也就少了幾分計較,多了一些包容與理解。在閒聊中得知哪家有難處,大夥便會為那家人出謀劃策,甚至不惜財力物力相幫。

老家隔壁住著一位老奶奶,每當我和小夥伴們經過她家,老奶奶總是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還會拿出家裡的蜜橘給我們吃。老奶奶常說,蜜橘雖有多瓣,卻是一個圓,寓意著齊心協力,也是團團圓圓。老人還常給我們講以前共治水患、改善盱江的故事。當年政府為建陴塘發愁時,是農民們自願捐出耕地,興建陴塘,最終治理好了盱江。

時間是一條向前推行的單行線,回憶也在此停留。隨著蜜橘的遠銷,經濟的發展,古城中居住的人漸漸向新城區湧入,曾經充滿著煙火氣的古城,如今卻有著淡淡的落寞與悽清,略顯滄桑。駐足在老屋門前許久,耳邊又響起蟲鳴聲。老屋就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將美好的舊時光封印。

我知道,古城、鄰居,還有我,在時光的打磨下,我們都變了,但有些東西卻沒有變,那是共同度過歲月的痕跡,是家鄉的溫度!

橘香滿滿 橘鄉漫漫

方菲

“軍峰巍峨磅礴,盱江抱城靜默。”美麗的盱江穿城而過,古今映畫。總想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這塊令我魂牽夢縈的土地,這座物豐人和的美麗古城——南豐。

兩岸橘園,搖曳婆娑。四月,賞玉潔的橘花灑滿山坡,品蝶舞蜂擁得歡快,穿行花海,難以按捺寂然已久的童心,趁陽光正好,沉浸於這一山的浪漫中。沐浴橘香,新的故事,將在這裡書寫……

金秋十月,橘山裡一片歡聲笑語,處處可見忙碌的身影,橙紅飽滿的橘子掛在枝頭,隨著橘農靈巧的雙手,調皮地滾入袋子中。南豐蜜橘自古便是皇家貢品,“天下貢橘在南豐,蜜橘自在有風骨”,而這座小城也有了“橘鄉”的美稱。每到收穫季節,熱情好客的南豐人將橘子擺在盤中,供客人品嚐。橘農更是慷慨贈予親朋好友品相最好的橘子,把豐收的喜悅傳遞到千家萬戶。自古以來,南豐民風淳樸,樂善好施,他們遇到身處窘境的人總願意伸出雙手相助。正是這種互幫互助,南豐才能走過動盪的戰火歲月,才有今天繁榮昌盛的景象。

有言道“倉廩實而知禮節”。南豐有著厚實的文化底蘊,神韻悠然。作為千年古邑,這裡人才輩出,文明聖火,千古未絕。白舍窯的青白瓷,洽灣古鎮的印刷技術,曾鞏讀書巖,康都會議舊址,更有“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的儺舞,無一不彰顯出生命的力度與傳承的智慧。

南豐古城是我生長的地方,這裡老街依舊保留明清格局,“九街十八巷,巷巷通街上”自是名不虛傳。一次偶然間,我闖入小巷深處,巷子裡迴盪著悠長而有力的吆喝聲,我聽到孩童稚嫩的嬉笑聲,幾聲鑼鼓清脆地迴盪,還有大姨大嬸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嘮家常、嗑瓜子聲。我看到角落裡擺著幾個小攤,商家親近地與客人打商量,無一例外,大家臉上都帶著喜氣洋洋的笑容。

早晨,呼吸著古城自然的氣息,點上一碗令無數遊子魂牽夢繞的南豐水粉,等待鍋中水汽升騰,我大聲囑咐:“老闆,多加點辣椒!”於是老闆從忙碌中抽身,笑著對我喊道:“好嘞!”桌上擺放著幾盤麻辣的菜梗,聞著味兒便覺得十分滿足。原來,此心安處是故鄉。

漫步在古街,緩緩叩開庭院的大門,撫摸青磚紅瓦,有幾株植物攀上了屋簷,瓦上青青綠綠的苔蘚微微晃動著腦袋,彷彿在訴說千年古城的雍容與繁華。溫柔的風帶有一絲沁人的柔情吹過,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對古城的眷戀。

南豐郊外風景亦宜人。潭湖是一枚鑲嵌在青山之中的寶石,若登上小舟,手撫碧水,漫遊於無際的湖水間,別有一番趣味。鬼斧神工的戈鐮石更是以頂天立地之勢屹立在南豐的土地上,山上雲氣繚繞,草木葳蕤。

《記住鄉愁》裡一幀幀真實的畫面在我的心頭掠過,親切的話語如同身臨其境,彷彿此刻我就置身於南豐街頭,看車水馬龍,人群熙攘。南豐,美麗的蜜橘之鄉,那瓣瓣相擁寓意著齊心協力的蜜橘,正是南豐人民的真實寫照,相信勤勞善良的南豐人民定會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座城 一片情

白鴻傑

“滿城橘香沁心脾,物豐人和兩相宜。”南豐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養育著勤勞善良的人們。紀錄片《南豐——滿城橘香物豐人和》播出後,我對這座城、這方人有了更深的瞭解,深深欽佩央視團隊對南豐素材挖掘的深度和廣度,再現了南豐別樣的美麗。

記得2020年12月17日午後,應治華老師推薦與《記住鄉愁》欄目組邀請,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帶著文房四寶來到西門三宗祠趙氏祠堂。多年來,我對《記住鄉愁》節目很喜愛,源於文學性強、每個故事的家國情懷濃厚,如今不僅能零距離接觸劇組,還能有幸參與其中,真是莫大的榮幸。在攝像機下,我鋪開宣紙,提筆蘸墨,按照要求書寫曾鞏《城南》詩作。天空下著陰冷的小雨,筆墨在紙上舞動著,每個字元都是生命的跳動。攝製組從不同角度拍攝,反覆取景,他們的工作強度大,對細節精益求精。當天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我們被央視團隊的敬業精神深深感動。一個半小時的拍攝結束後,我激動興奮的心情才漸漸平復,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忘卻。

南豐古城有著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小城四面群山環繞,母親河盱江緩緩流向遠方,軍峰山巍峨聳立,小城因橘子而熠熠生輝,古城的一磚一瓦還在述說著過往,新城區的日新月異告訴人們這裡的美好和甜蜜。

如今,小城愈發山清水秀,稻香橘紅,人文薈萃,和諧安寧,人們生活幸福。在新時代的征程上,這座千年古城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望得見古城 記得住鄉愁

王永明

記住鄉愁,關涉的是家鄉的風物。人遠離故鄉,往往牽懷一城、一景、一人,甚至是一棟建築、一條巷子、一個物件、一道美食、一件想念的事……在古代,時間似乎靜止了一般,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風物依舊,遊子的詩文裡裝滿了鄉愁。然而現在,時代的車輪呈加速度滾滾而來,哪怕是一直生活在家鄉,一轉眼就是永珍更新。鄉愁在心裡潛滋暗長,就不限於在外的遊子了。

而南豐人是幸運的,一方面南豐與時代同步奔跑著,新城區光鮮閃亮,現代標誌性建築奪人眼目,高速公路和動車四通八達;另一方面老城還在,曾鞏讀書巖還在,橘花香還在……南豐人,不管是遊子還是鄉人,他們的鄉愁都可以一縷縷、一樁樁有著落。

2月22日,央視4套《記住鄉愁》欄目播放了紀錄片《南豐——滿城橘香物豐人和》。這一天是農曆正月十一日,年的氛圍還很濃,正是容易招惹懷舊情緒的時候,央視4套適時開啟了一罈老酒,縷縷的鄉愁就在南豐人的心頭飄散開來。

那一條條蜿蜒悠長的老巷子,火巷、魁星巷、太史巷、轉角巷、橫鍾巷、三忠祠、府官巷、燈樓前、望仙橋、花心巷、祝家巷、岳廟前……那一棟棟高門深院的老屋,彭家大屋、黃家大屋、張家大屋、趙家大屋、饒家宗祠、揭家祠堂、秋雨名家、劉家大夫第、九畹山莊、嘯月山房……這些老巷子和老屋,或許是兒時上學的必經之路,或許是嬉戲的遊樂園,曾經迴盪著母親扯開嗓門喊孩子回家吃飯的吼聲,曾經走過一個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身影…

鏡頭裡的老街很清冷,小巷子很幽深寂寥,老屋很空曠靜謐。是的,在千年流光中,南豐逐漸有了曲曲折折穿越全城的排水壕溝,有了碼頭,有了土城牆,有了四隅九坊的城市格局,有了明正德年間為抵禦閩粵流寇建成的磚石城牆,有了200多棟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一路看來,線條簡約的馬鞍牆,高大軒昂的八字門,徘徊著天光雲影的天井,雕刻著精美生動圖案的石木門窗,西門關口石佛的香火,盱江邊遮棚下的清湯擔子,碼頭上夕陽下的搗衣聲,四月裡飄滿全城的橘花香……南豐古城,就是南豐人想念故人時的夢,就是南豐人敘舊時的一杯清茶,就是南豐人的鄉愁!

隨著鏡頭,涉江而過,來到南山讀書巖,曾鞏年幼時曾在此讀書,是南豐的文脈所在地。這裡景色秀麗,叢叢修竹,搖曳生姿;松樟並茂,遮天蔽日;紅牆青瓦,迴廊曲徑,古趣盎然。南豐人往往在孩子幼小時便帶他們來這裡遊覽,沾染曾鞏的才氣,以曾鞏刻苦讀書的精神感化、教育孩子。其實更多的時候,是孩子們在課餘時間呼朋引伴地來這裡探幽尋樂,在墨池邊上,在書巖洞內,在摩崖石刻“山高水清”“名山石室”前,留下了他們蝶影般輕盈的腳步,留下了他們鳥雀鳴啾一般歡愉的聲音。在外的遊子每一次回老家,必定要在親朋好友的陪伴下重遊讀書巖,似乎來撿拾他們散落在石隙草叢間的夢。

如今的南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在南豐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古城得以完好地儲存,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得以展現、弘揚和傳承,並且成為南豐發展的特色和亮色。“鄉園物物可想見,我意只隨魂夢飛。”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遊在外,鄉愁難耐,只能意隨夢飛。現在好了,想家了,隨時可以出發,不竟日便可慰藉心懷了:因為老城還在,讀書巖還在,橘花香還在……

寫意南豐

過福堂

一柄江南,擎著鳥笛,娉娉婷婷地由青澀走向豐腴。聚焦在這麼一個溫暖的時刻,央視大型紀錄片《南豐——滿城橘香 物豐人和》將魅力橘鄉一一描述,展現了南豐活脫靈動的形象。

一隻泥爐,三五碗水粉,越往老街老巷深處,時光越慢。偶有陽光攜帶著儺舞的鼓點,淌進一方方天井,或半溼,或迷離。千年的滄桑,歷史的風雨,就化在儺的一招一式之中,融進了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小窗內,白舍窯的青白瓷還泛著宋元的柔光,像長短句、平仄調,一瓷一宋詞,盡顯素雅溫婉的本色,生生地把時光拽去又拽回。小窗外,成熟的光景在橘樹上蕩摩,點亮的四面風便是陽光的笑響。剪下一滴甜酸,一個暖冬從齒間汩汩孵出。遠處,軍峰高聳,山下流淌著靜靜的盱江……一切都如此祥和,如此美好。在一個個鏡頭的實虛交錯間,我們的情思被放逐得很遠很遠。

恍若自己的家鄉南豐就是江南一條小巷,她以獨特的風貌和魅力,串起了歷史和現實。感謝央視攝製組,不僅給觀眾翻開一本美麗的畫冊,更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人從光鮮豔麗的橘色中,讀到其背後拓荒者可歌可泣的壯舉;從斑駁陸離的古匾中,讀到南豐先賢道德文章的芳馨;從老表守望相助的事蹟中,讀到淳樸濃厚的鄉風。好想,將柔情繾綣,投放在小城的懷抱,翻過一頁,仍在大愛的臂彎……

在滿城橘香、物豐人和的南豐,時光是柔軟的,它讓冷凝的時令流向婉轉輕盈,讓平凡的日子流向明媚鮮妍。紀錄片拍攝的時候已是冬季,且沒過多久,連續低溫讓大部分橘樹遭到凍害。橘農依然堅守在家園,他們不屈服於自然的壓力,喚起人們滿心的期待。的確,冬天已過,粉嘟嘟的暖春已經開始,輕捻一段生枝,很快指間就花團簇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