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熬過了49歲, 老天會給你這些暗示, 說明它沒有拋棄你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道:“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生活就是一個受錘的過程,而我們就是“受錘”的當事人。除了遭受生活的毒打, 貌似已經沒有別的出路了。

有些人會說,人活著,難道就一定要受苦嗎?不受苦,難道就不行嗎?

其實,不論你出生在哪個家庭當中,也不管你多有錢,結果都是無法改變的。

該走的彎路,一條都不會少;該經歷的苦難,也統統會不期而至。

對於“人生苦難”的認知,普通人一般要到49歲之後才能完全弄明白。因為49歲是一道坎,帶走了無數中年人。沒有經歷過所謂的“生死關卡”,又何談可以看透人生呢?

沒有受苦的經歷,就不會有甘甜的收穫;沒有春天的播種,就不會有秋天的碩果累累。一切,都需要我們付出一定的“代價”。

熬過了49歲,你會發現,老天給你這些暗示,說明它沒有拋棄你。

一、你的人生,從波折變得平緩。

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對於普通人而言,到底是波瀾壯闊的人生比較好呢?還是平平淡淡的人生比較好呢?

其實,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

對於年輕人來說,那肯定是波瀾壯闊的人生比較好。

因為你要有所經歷,做人生的加法,才能知道自己該走什麼樣的道路。

其次,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那肯定是平平淡淡的人生比較好。

因為人老了,就不能過分折騰了,做點減法,享受平凡的每一天,才算是幸福。

第三,

從整體的人生來說,終究還是平緩的人生軌跡最好。

普通人,沒有過分突出的能力和毅力,就很容易在大風大浪中翻船,中道而別。

過了49歲,如果你逐漸活得平淡且安穩,那我勸你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要知道,有太多的人,他們一輩子都過不上平淡的小日子。

二、 以中為用,不再走極端。

儒家的“中庸”觀念,其實我們都理解錯了,覺得中庸就是平庸。其實,

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以中為用”。

有三條道路,一條是快速上升之道,一條是快速下降之道,而另一條則是循序漸進之道。對此,你會選哪條道路呢?

選擇快速上升之道,就等同於選了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的人生。我們當下有多快,未來就會摔得有多慘。

而選擇快速下降之道,無異於直接放棄了人生,不可取。

一個人,當他明白了“適可而止”的真相,不再走極端,而是走回循序漸進的道路,相信他的未來,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所有的“適可而止”,都是對於“人性貪婪”的約束。至少,你一步一個腳印,始終能讓你登臨山峰,避免了“物極必反”的風險。

三、一切都“剛剛過關”,有好運相伴。

在49歲之前,絕大多數人都對生活有著過多的期待,要麼希望自己有權有勢,要麼希望自己大富大貴,完全陷入到了世俗的追求當中。

錢財,並不是越多越好,夠自己花,那就可以了;勢力,並不是越大越好,能夠造福自己,造福家人,造福身邊人,那就足夠了。

就連“兩個半”聖人之一的曾國藩,也認為人生不該求“滿”,而應該求“缺”。

過分圓滿的人生,那是不存在的。我們再怎麼追求,也僅僅是徒耗心力罷了。而有缺憾的人生,則多了真實性,也讓人領悟到“剛剛好”的真相。

凡事,剛剛好就不錯了。比如你的孩子考大學,剛剛好過了重本線;比如你去賺錢,剛剛好碰到了好時機;比如你遇到了意外,剛剛好躲過了一劫。

不完美的人生,才強調“剛剛好”。恰恰是這“剛剛好”的觀念,勝卻人間一切。要知道,與其過早相遇,不如恰好遇見,人生滿是驚喜和精妙。

寫到最後

人生,其實很有意思。年輕的時候,我們在走極端的道路上“煎熬”著。中年的時候,我們突然就頓悟了,從而選擇“中間道路”。

年紀越大的人,越是懂得“平淡生活”的美好。

所謂“平淡而到天然處,則善矣”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平淡到能夠隨遇而安,不計成敗地活著,就證明他已經

走向了正道,生活也慢慢地迴歸到正軌當中了。

中年所有的經歷和磨難,並不是為了折磨我們,而是為了讓我們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從而選擇正確的中晚年道路。這,就是命運“用心良苦”之處。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