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旅遊

12歲女孩不滿媽媽做菜,狠心將其告上法庭!原因竟是. . . . . . .

江蘇一位12歲的小女孩,把親媽告上了法庭。

這事兒,聽起來總覺得離奇!

隨著真相浮出水面,人們看到的是,媽媽盼女成鳳背後,殘酷的暴行。

從小學四年級,媽媽就逼著佳佳學大學英語、做成人高考卷子。

佳佳學不會,媽媽便對其拳腳相向,大打出手。

多次暴力後,派出所發出告誡,法院發出人身保護令,卻沒能阻止悲劇的繼續。

3月,媽媽一邊做菜一邊抽查女兒作業,得知沒有完成,一怒之下舉起手中滾燙的鍋鏟,將女兒臉部、手部燙傷。

可在媽媽眼裡,辱罵、毆打,甚至用燒熱的鍋鏟燙傷孩子……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女兒有出息,為了讓女兒有個好的將來。

可事實上,如此殘暴和虐待,卻在一點點摧毀孩子弱小的身軀和心靈。

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話: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以“愛”之名的教育,一旦被父母“亂”使用,足以毀掉孩子一生。

這四個教育孩子的錯覺,父母越早認清越好。

01

“愛你,就要給你最好的”

縱溺教育,養出不會愛人的孩子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山東餘女士,和老伴南下到杭州打拼,美其名是喜歡這座城市,實際上是想賺錢給兒子買房。

錢是攢足了,可兒子卻不爭氣,不好好工作,還經常問她要錢。

為了讓文化水平不高的兒子日後能找到物件,餘女士花盡全部積蓄給兒子置業。

整個過程,都沒要求兒子出過一分錢。就連老伴生病,也被她“趕”回老家養病,想省多點錢給兒子。

原以為自己掏心掏肺給兒子最好的,誰知道養出令人心寒的白眼狼。

兒子經常找她借錢。不借,就吵,吵完直接離家出走。

她尋子無門,翻開兒子的揹包才發現,房子早被兒子拿去抵押貸款,錢用到哪了,她一概不知。

如今兒子遲遲不歸,房子隨時會被銀行收回,餘女士叫苦不迭,悔不當初!

像餘女士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

在他們看來,

自己曾經吃過苦,所以要讓自己的孩子多吃些甜,不想孩子經歷自己的老路。

於是拼命給,不斷滿足,以為這是最好的“愛”,不料卻成了孩子不懂感恩、回報的“毒”。

心理學認為,

父母之所以一味給孩子,不過是自己“內在的小孩”向外投射。

自己小時候缺,長大有能力了,就假借“給予孩子”來滿足貧瘠的過往。

這種所謂的愛,往往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束縛。

享受無度,索取無度,孩子以為一切理所應當,就看不到別人的需求,沒辦法主動關懷別人。

過分寵溺縱容,

只會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02

“別出去,外面很危險”

過度保護,孩子變成易碎的瓷娃娃

有一部英劇,講了女孩Sara的可怕經歷。

3歲時,她意外走失。

為此,媽媽深感自責和內疚,找到她之後,為了避免慘劇再次發生,媽媽瘋狂地“保護”她。

先是找來了技術人員,給Sara植入晶片,以便隨時監控Sara的情況。

擔心Sara幼小的心靈承受不了可怕的事物,媽媽特地開啟塗抹功能,擅自把Sara眼前出現的不適畫面馬賽克化。

和設想一樣,Sara在一個特別“安全”的環境中成長,毫無壓力,沒有任何風險,安逸無比。

可問題來了。

當外公中風摔倒在地,她不知道發生什麼;當媽媽沉浸在喪父的痛苦中,她一無所獲。

出於好奇,她拿筆扎傷自己。那時,媽媽才知道,Sara缺失對負面情感的認知。

無奈之下,只好關閉晶片。

誰知道,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從小被過度保護的Sara,根本無法辨別善惡真假,傻傻地和異性發生性關係,吸食毒品。

媽媽為她精心佈下的“保護罩”,不承想,成了她的詛咒符。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父母最殘忍的愛。

美國權威雜誌《大西洋月刊》曾指出,

以安全之名的過度保護,已經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們的童年中剝離。

孩子年幼之時,父母的看管呵護不可或缺。

但什麼都不讓孩子碰,什麼挫折都不讓孩子經歷,還習慣性替孩子包辦一切、擋住所有風險,只會扼殺孩子本能的成長,折斷了她本可以成熟展開的羽翼。

溫室,永遠養不出敢直面風霜的萬年松。

越無微不至的關愛,越容易毀掉孩子“變強大”的機會。

03

“聽我的,都是為你好”

父母的自以為是,毀掉孩子的活力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分享過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對方從小是個天才,學習成績好,想法天馬行空,按道理會在成年工作後有一番成就。

然而,他來見諮詢時,已經四十多歲了,仍一事無成,明明有想做的事情,始終缺少行動力。

武志紅和他接觸後,瞭解到了他的原生家庭,發現都是媽媽“逼”出來的。

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玩什麼,怎麼學習、怎麼用餐,媽媽都會用自己強大意願,要求他執行。

發現他稍有拖延,媽媽就大刀闊斧提出新規定。

總之,媽媽的做法都是對的,他只許聽從,不準忤逆。

長期以往,活在嚴重被逼迫的環境中,他過著無比矛盾的生活。

一方面很想高效地活著,另一方面又毫無動力,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為此武志紅認為,這個蹉跎掉半生的來訪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抹殺掉了自我。

他心中想要做的事,不是自己的真實意願,而是被媽媽的超我所佔據,不斷壓迫他。

一個人,從小沒了自己,長大後就沒了生命的活力。

即便他心裡有聲音催促自己行動起來,不要虛度光陰,他也沒有足夠的動力,重整自己,蓄勢待發。

父母口裡那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聽起來頭頭是道。

仔細想想,卻是強盜邏輯。

憑什麼父母生了孩子後,就覺得有能力和本事充當孩子的人生導師,對孩子的發展指手畫腳?

高曉松的媽媽,著名建築師張克群對此有更獨特的見解:“

我從不提教育二字,我不認為自己比孩子高明。

身為父母,切忌“自以為是”。

過分的權威意識,“父母中心”,逼死的,是獨屬於孩子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人生,悲喜哀愁都是要自己去經歷去體驗的。

04

“不打擊,你就飄了”

強加給孩子的挫折,是意外傷害

一位學習優異的女孩,不滿媽媽老拿自己和學霸閨蜜作比較,當眾質問媽媽:

“為什麼要這樣打擊我的努力?”

媽媽的回答堪稱一絕,道出了無數家長的真實心聲: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

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多熟悉的表達!

在我們的教育文化裡,容不得孩子“驕傲”“自我”“叛逆”。

孩子取了點成績,父母最習慣說“別嘚瑟啊,能繼續保持才是本事”;

孩子受了委屈哭鼻子,父母最喜歡說“哭什麼哭,一點小事就這樣,以後還得了”;

孩子不聽話闖了禍,父母最愛罵“真是不打不長記性,棍棒底下出孝子”……

甚至有些父母大言不慚,美化自己的“暴力”,稱——

在家裡多打擊孩子,好過日後孩子被社會擊打。

是啊,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挫折有了,卻忘了用正確的方式給孩子療傷。

有一次,給一個兒子自殺的家庭做輔導。

爸爸開口閉口都在為自己辯護,一味怪兒子心理素質差,脆弱不抗壓,還後悔初中沒讓兒子去住宿,多逼他獨立,才導致高中還得抑鬱症。

聽完真是感慨萬分!

明明是父母有病,卻逼孩子吃藥。

這種教育下的孩子,怎麼不出問題?

《家為何會傷人》中有句話:

“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額外和附加,否則就會演變成傷害。”

正因孩子脆弱,身為父母才不能輕易去打壓。

否則連最該提供愛的地方,都成了不斷傷害折磨孩子的“煉爐”,家還談什麼溫暖?

05

心靈作家黃淑文說過這樣一番話,很值得我們深思: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需要把自己還原成一顆種子,重新長成自己。

放下權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實相處;放下指責,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

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父母也要不斷的修剪自己生命的枝葉,最終圓滿自己的人生,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育兒即育己。

教育路上,最不該停止學習的是父母。

錯誤的教養方式,只會造就失敗的孩子。

唯有父母不斷學習、反思和成長,才能不斷正視自己的教育問題,從而及時調整,更好陪伴和關懷孩子。

請相信,只有愛對了,教育才能發揮真正的效力。

孩子才有幸福、美滿、亨通、無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