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莊子* 雜篇》中的《盜蹠》是什麼?為什麼說他們是天下一馬?

《莊子*雜篇》中有一篇被廣泛認為是臭罵儒家的典範,即《盜蹠》。贊成該觀點者認為孔子就如盜蹠罵得那樣虛偽,也有看似反對實則贊同者說盜蹠本人殺人縱火卻罵孔子,無非一者明著來,一者暗著來,殊途同歸罷了。

反對者拿時間問題來說,莊子善用寓言,他們認為該篇無非就是莊子自己胡謅的故事,還有什麼“天下一馬”之類地一通鬼扯,有誰是他不敢罵的。

《盜蹠》篇中交代了一個“打醬油”的柳下惠,孔子在《論語》中稱讚過他,莊子稱他們二人是好友,而盜蹠是柳下惠的弟弟。在孔子看來,盜蹠的行為是橫行鄉里,於是就埋怨柳下惠不管他,他還要替柳下惠去管管這個弟弟。

柳下惠迴應孔子的話裡有這麼一句:

這說的是盜蹠。古人惜字如金,這五個字不會亂寫,所以爭執的起因就是盜蹠那套歪理說得很“正”。為什麼說他那套是歪理呢?用現在的話說:即使孔子虛偽,這就是盜蹠橫行鄉里的理由嗎?

接下來,孔子沒有聽柳下惠的建議,自己還是去了,結果就是捱了那通“臭罵”,盜蹠在結尾處是這麼說的:

但孔子直到被罵成那樣都“再拜驅走”,既沒有氣急敗壞,更沒有失禮——你怎麼對我是你的事,怎麼對你我有自己的原則。

一個無恥之徒被罵還會“再拜”嗎?絕對不會。“再拜”是因為孔子覺得盜蹠罵到點子上了,他在羞愧。盜蹠說的那些道理本身一點問題都沒有,問題出在了盜蹠的動機,此所謂“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

莊子虛構的這個人物靈感應該來自《論語》,盜蹠就是道家版的少正卯。少正卯有“五毒”:

對照盜蹠看看,一樣也沒落下。

在孔子和盜蹠交鋒過後,莊子理所應當地該安排孔子向柳下惠進行“結果反饋”了,他是這麼說的:

回到魯東門外,孔子剛好遇到柳下惠。柳下惠說:“有段日子沒見面了,看樣子你像是出了趟門,是不是去見盜蹠了?”

孔子仰天嘆息道:“是的。”

柳下惠說:“怎麼樣,滴水不漏吧。”

孔子說:“是的。我就是自己找抽,跑去撩虎頭,玩虎鬚,差點被老虎吃掉了。”

莊子筆下的孔子知錯即改,他沒有死撐著不承認柳下惠料對了,而換做一般人在路上就會編排好一套說辭來應對別人的質詢。大部分人都會如此,這就是“自欺”,“自欺”就是為了“欺人”。“自欺欺人”者最怕心思被窺破,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官渡之戰中的田豐把袁紹的結局判斷對了,於是自己就死在這上面。

所以有一條一定要留意:事可料人不可料,一旦把心思放在琢磨別人上,對自己來說判斷得越對就越危險。

而對於對方來說,你的判斷錯了他才會一笑而過。如此方能繼續“自欺”著,自認“高明”著。

老子云:

莊子給這個“罵”孔子者虛構的名字是“盜蹠”。為何用“盜”字,此中有深意。

在《胠篋》篇中,莊子對各種“盜”做了詳細的描述,如“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而各種“盜”最拿手的莫過於以無比正當的理由行無比齷齪之事。

《盜蹠》的下一篇是《說劍》,在該篇中莊子借趙太子之口明說了自己平日裡穿“儒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