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對於心學的貢獻是什麼?王陽明對心學的貢獻分為哪七種境界?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王陽明作為中國古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對於心學的貢獻是成功將其分為七種境界,並且認為只要能夠融通這七種境界便能實現與天地相連,能夠讓有凡質的生命發生變化。

這是王陽明在面臨著思索而病變時苦悶所得,當時的王陽明因為正處於困頓和痛苦之中,因此,在這一過程當中,極力尋求新的破解之道,才有了這場所謂的悟道之得、也稱龍場悟道。

陽明心學的七重境界與易經有著一定暗合之處

,也因此向我們呈現出了一個人生的啟迪、體現了對於人生思考過程中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一、困難與困境,困不住的是自由的人

首先,

王陽明針對自身困境最初的理解便是如何面對困難與困境

。對此,他提出了兩重境界,分別是將困境認為是最好的磨礪以及對於順逆境的判斷取決於個人的心境。

當時的王陽明面對著朝廷奸臣當道的境況和自己因此被貶貴州,此時的他是處於非常困頓的情況。為了尋求精神的解脫,他曾面對著竹子苦思冥想七天七夜卻沒有任何得失,王陽明將其投入到了《周易》的研究當中。

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是

他將自己此時的困境和周易中所謂的困卦結合起

來,從中也悟出了,只有自己將這困境作為自身的新一輪磨礪、才能進一步將自己跳脫出來。

換言之,對於王陽明而言,此時自己的人生雖然遭遇困境,

但對於精神上的解脫卻不容施加枷鎖

。正如哲學所講的辯證法思想,他也由此牽涉出了對於順境和逆境的審視與判斷。

對於王陽明而言,自己需要的是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此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審視也是必不可少的。對於王陽明而言,自己的心境超脫的情況之下才能更好地實現對於外在事物的追尋。

這也是他一直以來所信奉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認為一切最終的認定和判斷都是取決於自己的內心。

由此而言,當心與天地連通,生命即發生質變,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取決於心境的轉變,只有認真審視於世間的一切,方才能有“即便身處荒原,也可是心在天堂”的所得。

此外,王陽明認為個人沒法達到這一精神境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知識不夠,也因此衍生出了心學的知行合一及如何從本心出發、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三至五:行事之凡則,當以正心走正道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他的學說主要也是圍繞人的內心、如何重新出發定義一事件以及行為方式才是最本源的命題。因此,對於一個人來說,立正心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樹立這一天下萬事人心正道,由此也影響到了後世來人。宋朝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王陽明的心學也是要求人透過修煉都能夠走立正心、走正道以此來接近聖人,努力從正心出發,為世間再做貢獻。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個漫長的旅途,

那麼決定於現實根本如何出發便是重中之重

。王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源頭是來源於易經,這也意味著他對於規律的研究是非常深刻的。在心學的研究過程當中首先要站住自身的根本,透過對於規律的找尋進一步領悟到的境界。這也證明出此時王陽明心學的第四重境界則是在規矩根本的情況下,把握住規律。

有了對於規律的理解和領會以後,認識便能進一步擴充套件一個人的見識和遠見。因此王陽明的心學在第五重境界就要求人們立足於規矩的情況下,站在高處。

陽明平日玩易,他的詩中多處提到“玩易”,如“瞑坐玩羲易”“玩易探玄微”“相攜玩羲易”“燈窗玩古易”,可見陽明在玩易之中悟道,感通心通於天,這既是心學境界,也是易道境界。

對於王陽明來說,

自己心境高遠才能夠更容易體會天地之間的正道

,透過這一方式讓自己的心與天地之間產生聯通。更是心學的進一步昇華,王陽明將心居高遠認為是發展的另一方向。這取自易經的獲得讓王陽明開始對人與心相通產生新一輪的理解。

三、六、七重:守乾淨心,做乾淨人

在正心之後,便是要學會如何將其在現實世界當中為人處事。王陽明由此提出了

做人的第六種境界便是取法中庸、率性真實

在為人方面,刑事處罰中庸,能夠適合法度,同時又要體現個人的理解與領悟,便需要透過率性真實進一步規範自己的行為方式。所謂的率性真實並不是以放縱自我,恣意妄為為前提。它需要的是在對規則準確把握的情況下,更能夠行之有度。

由隨便來到了王陽明的第七重境界,在做事方面保持乾淨。有了正義之心,有了正道之士,便是守住這來之不易的正義正道,乾乾淨淨地做事。這也迴歸了陽明心學的又一宗旨:

知行合一

心念所發一直跟天道的執行相合拍,這就是陽明所謂念念致良知的境界,也是致良知而合於易道的狀態,也是心念發動、實現了知行合一的境界的狀態。

四、心學之學,在於內心深省而外交

王陽明主要研究心學,是其集大成者,在於他對於人生境界的領悟是根據自己處於困境而闡發的。同時也進一步證明出了心學的學習在於對內心的自省,同時又能夠藉助深刻立足自身的內心進一步實現外延。

即便心學如何萬恨強調內心,但依舊需要由此引發對於客觀世界的影響;也就是說,心在與天地發生連通之後,生命雖然能夠產生區別;但也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

需要以人類自身的行為規範使之長久

王陽明的心學更多地

對於人自身的修養提出了更為深刻的要求

,但是也過分誇大了人的作用、沒有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始終有瑕疵,需要在後世人的學習過程當中有所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