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智慧故事之孔融讓梨,該故事揭露了什麼道理?能得到什麼啟發?

說到孔融這個名字,大家首先就會想到小時候聽到的那個“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次,全家圍在一塊兒吃梨,他們都覺得孔融是個小孩子,就讓他先挑。孔融猶豫了一會兒,就拿了最小的那一個。其他的兄弟們一看哪兒有大的,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了再說。對於這種情況,父母很是不解,問他:“你為何不挑大的拿呢?”

孔融的回答讓人很是欣慰:“哥哥比我大,大的應該留給他!”父親接下來的問題就更順理成章了:“那弟弟不是比你還小嘛?”

孔融立馬接上:“尊老愛幼,我也該拿小的!”這樣的道德別說在當時了,即便是千年之後的我們還是盛讚不已,以至於一提到教育孩子,都那《三字經》裡的“孔四歲,能讓梨”來說事。照理說悟性這麼高的孩子長大之後應該是孝順的典範才是,可事實遠遠超乎大家的意料,孔融長大之後在曹操手下當官,而要了他命的恰恰是“不孝”的罪名。怎麼回事呢,別急,咱們慢慢說。

? ?? ?? ?? ?? ?

據史料記載,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孫,他的七世祖名叫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名叫孔宙,做官做到了太山都尉,所以孔融小時候的生活是非常富足的,受的教育也是相當完整,這也是他能夠成為當時典範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僅在道德上佔了制高點,在能力上也是超越當時很多人,所以對於仕途,孔融從來都是淡定對待,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的時候,他被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徵辟為掾屬,不久又升任侍御史。

後因為受到董卓的暗害,被貶到了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為國相。

面對這樣的待遇,孔融很是淡定,他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討伐黃巾軍的事情。不僅如此,他還在設立學校,薦舉賢良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因為政績非常突出,被當地人稱為“孔北海”,這也的確沒有辱沒他的家教,只不過因為當時是亂世,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了武功上面,所以孔融不是那麼突出罷了。

到了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的時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獻帝被迫遷都許昌,孔融也在獻帝手下當了一名少府,雖然官職不大,可他卻很是傲慢,尤其是看透曹操的野心之後,動輒言語衝撞,曹操懷恨在心,於是就找了一個藉口,把他殺了,而這個藉口,就是讓人意外的“不孝”。

原因在於他提了一個觀點:“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如果單看這一句,就會覺得這是大逆不道,其實自從孝廉成為一種做官途徑之後,這些事情就充滿了虛偽,孔融反對的,不過是為了做官展現出來的虛偽的孝而已。可曹操不管哪個,他正愁找不到藉口呢,一聽這個,立馬找人添油加醋,羅織罪名,把孔融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