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宋應星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被稱為清朝第一罪人?為什麼?

其實,毫不隱瞞地講,熒幕上的宋應星剃不剃髮,留不留辮子,這個問題我覺得很無聊。先說我的看法啊,我認為,不好說,但剃髮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畢竟此人並非像一些明朝遺民一樣,直接就跟滿清朝廷玩“消失”了,在順治十二年(1655)他還曾經應陳弘緒之請,撰寫《宋應昇傳》,也就是說,這個人還是和外界有接觸的,但並非和清方的官吏有正式接觸,也就是說他還是存在不剃髮的可能。

但無論老宋在歷史上是剃了還是沒剃,從他個人本心來說,他肯定不會希望自己以一個剃髮留辮的形象出現在後世的熒幕上,如果換作是我,我肯定會讓這位老先生以明代衣冠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這本身就是對這位400年前的,對滿清政權有國仇家恨的偉大學者的尊重,畢竟其兄長宋應昇,友人姜曰廣皆死於抗清鬥爭之中。哪怕這位老先生真的不幸留了辮子,也會用織物裹起來遮恥,更何況那陰陽頭牛尾巴也不符合歷史事實,清朝的髮型是金錢鼠尾,這個形象比以後的陰陽頭牛尾巴要醜的多。

讓老先生以這種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我看很多人都很不高興,在網上的言辭都非常激烈,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其實我個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首先這事言辭再激烈也改變不了啥。第二呢,關於明末的歷史,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標準就可以了。

從這位老先生的這一個小問題可以引出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看過一些人對於此事的討論,有部分人其實是支援這位老先生以剃髮留辮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家要“尊重歷史”,這件事本身就是沒有過硬的史料來石錘此人究竟剃沒剃髮,那你上哪去“尊重歷史”?這種話術不過是對於自身感情傾向的掩蓋手段而已。絕對客觀的歷史評論是不存在的。而把自己和從前的歷史完全割裂,強調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去看待從前的歷史,這種態度也是不對的,畢竟明末的歷史誰都可以對其發表意見。

但從這個事兒的評論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東西,比如有人在打著尊重歷史的名號來刻意弱化清廷剃髮易服這一惡政,說什麼“漢服沒有斷層”,拿著幾幅畫當依據。我希望能用《清世祖實錄》中的一段話來回答:

“(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戊午諭禮部。官民既已薙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前原欲即令改易。恐物價騰貴、一時措置維艱故緩至今日。近見京城內外軍民衣冠遵滿式者甚少。仍著舊時巾帽者甚多甚非一道同風之義。爾部即行文順天府五城御史曉示禁止官吏縱容者訪出並坐。仍通行各該撫按轉行所屬、一體遵行。”人家清政府對於漢服的態度就是“爾部即行文順天府五城御史,曉示禁止”不僅如此,還要“官吏縱容者,訪出並坐”其縱容的官吏還要連坐,說好的只剃頭呢?

《小腆紀年》有一段關於李成棟反正之前的記載 “(李)成棟怨望形諸詞色,愛妾張氏,陳子壯之妾也,成棟豔而納之,年餘不歡。偶演劇,張氏見之而笑,成棟詰之,氏曰:“為見臺上威儀,觸目相感。”成棟遽起著明衣冠,氏取鏡照之,成棟歡躍,氏察知之,因慫恿焉。”不難看出,這一時期衣冠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更不用說在順治三年,清政府明確下令“乙諭有為薙髮、衣冠、圈地、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本不許封進。”注意啊是剃髮、衣冠、圈地、投衝、逃人牽連五事,明確說明有“衣冠”這一條。

有人喜歡用清代畫作來說明剃髮易服推行的並不徹底,清代的漢服並未斷層,行啊,發圖誰不會發?

寧完我在彈劾陳名夏的奏摺中,也如此說“(陳明夏)痛恨我朝薙髮。鄙陋我國衣冠。蠱惑故紳。號召南黨。布假局以行私。藏禍心而倡亂。何以明其然也。名夏曾謂臣曰。要天下太平。只依我一兩事、立就太平。臣問何事。名夏推帽摩其首雲、只須留頭髮。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矣。臣笑曰。天下太平不太平、不專在薙頭不薙頭。崇禎年間並未薙頭。因何至於亡國。為治之要。惟在法度嚴明。使官吏有廉恥。鄉紳不害人。兵馬眾強。民心悅服。天下自致太平。名夏曰。此言雖然、只留頭髮、復衣冠、是第一要緊事。臣思我國臣民之眾、不敵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於騎射、士馬精強故也。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是計弱我國也。”很明顯在清初,剃髮與易服是絕對不能分開的,滿清統治者在明末清初就是在用行政手段強行推行“滿洲衣冠”。

至於其為什麼要這麼做,也就不用我多說了。總結一下,如果說真的想讓熒幕上的宋應星宋先生剃頭,可以,但必須要復原清朝的金錢鼠尾,同時也要用布,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把辮子裹起來,這樣才符合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