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正月不剃頭”的禁忌習俗源於清朝剃髮令嗎?這鍋清朝真不背!

首發於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徵稿

民間一直流轉著一句古話:“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配合這句話的還有“二月二,龍抬頭”。春節正月,民間有很多禁忌習俗,但只有理髮這一項最為大家所重視。很多人認為“正月不剃頭”源於清朝的剃髮令,其實這完全是張冠李戴。今天就讓文史君告訴你“正月不剃頭”春節禁忌的歷史發源。

一、“正月不剃頭”的傳說辨誤

“正月不剃頭”在坊間有很多傳言說法,主要還是清朝剃髮令“思舊”說。這是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據民國劉國斌的《四續掖縣誌》記載:

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於是眾人一擁而上,都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源於清朝剃髮令。乍一看來,這個說法合情合理,有理有據。因為清朝為了強化統治,弱化滿漢之別,確實在入關之後頒佈了剃髮令。明人為了抵抗剃髮易服問題,確實引發了諸多爭鬥,甚至流血犧牲,正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康熙時期平定臺灣之前曾有和談,一項要求就是“剃髮上岸”。可見清初的剃髮確實與“反清復明”的國家認可問題密切相關。

不過《掖縣誌》的記載有一處重要訛誤,那就是剃髮令時間。清初曾兩次釋出剃髮令。第一次是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此時清軍剛剛入關,即要求降軍將士一律剃髮以示投誠。多爾袞言:

所過州縣地方, 有能削髮投順, 開城納款, 即與爵祿, 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盡行屠戮。

隨後因為遭到了眾人的反抗和抵制,多爾袞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取消剃髮令:

予前因歸順之民, 無所分別, 故令其薙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 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後, 天下臣民, 照舊束髮, 悉從其便。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一路高歌猛進,甚至攻陷南京。大業將成的多爾袞在六月十五日在此重申剃髮令:

自今佈告之後, 京城內外限旬日, 直隸各省地方, 自部文到日, 亦限旬日, 盡令剃髮。遵依者, 為我國之民;遲疑者, 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 巧辭爭辯, 絕不輕貸。該地方文武各官, 皆當嚴行察驗。若有復為此事, 瀆進章奏, 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隨本朝制度者, 殺無赦。

一句“殺無赦”喊出了清軍的底氣,但也暴露了清朝兩次剃髮令頒佈時間分別在順治元年四月和順治二年六月。這說明《掖縣誌》“順治四年正月”的記載完全是錯誤的。因此清朝剃髮令“思舊”說完全是錯誤的。

二、民國剪辮令才是“正月不剃頭”的發源

我們知道與清朝剃髮令相應的還有民國初年的剪辮令。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臨時大總統在3月5日(正月十七)頒佈《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

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該地方官毋稍容隱,致幹國紀。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辮尚剃其四周者,殊屬不合,仰該部一併論禁,以除虜俗而壯觀瞻。

這樣看來,頒佈在正月的剪辮令更符合“剃頭死舅舅”是“思舊說”訛誤的說法。那《四續掖縣誌》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張冠李戴的錯誤?

原因其實很簡單,這部《掖縣誌》成書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此時距離剪辮令頒佈只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很多經歷過剪辮令的人還都在世。史書往往不能直接評判當朝政事,因此該書作者也不敢直言剪辮令,所以只能透過與剪辮令相類似的清初剃髮令加以化用和影射。

因此,“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春節禁忌習俗實際上是發源於民國時期。這個看似綿綿悠長的禁忌習俗其實最多隻有百年的歷史,而且還是源自一句錯話。

文史君說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發源自民國初年的剪辮令,“死舅舅”也正是“思舊”的錯話訛誤。只要家中老人不反對,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在正月理髮,不用過分擔心。不過說起理髮,你還有多少頭髮可以理啊?珍愛生命,遠離脫髮!

參考文獻

《四續掖縣誌》,

《清太宗實錄》,

《多爾袞攝政日記》,

《臨時政府公報》

(作者:浩然文史·師史阿博士)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