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漢成帝時的三公九卿指的是什麼?三公九卿是哪三個職位呢?

漢朝與前朝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那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指的到底是什麼呢?它指的其實是當時最尊貴的三個職位,

即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馬:丞相負責輔助皇帝完成日常的政治工作,御史大夫負責監督百官,大司馬則是掌控軍隊。“三公”最初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輔佐皇帝,

但在漢成帝時期,“三公分職”卻演變成了保全外戚勢力的藉口。

01.追本溯源 起於周朝

三公這個詞不是秦漢才創立的,它最早來源於西周

,在《尚書》中就有關於“三公”的詳細記述:“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到了秦漢,由於儒家理論思想和君主集權制度的需要,三公也逐漸被人們所提及和認可。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三公”並沒有特定的官職,人們習慣於把當時官位最高的三個職位統稱於“三公”。直到漢成帝時期,“三公”才有了具體的職位和職責。漢成帝著手建立了三公官,算是將三公制度進一步改善。

02。三公官建立的歷史背景

在古代,外戚專權一直都是一項憂患,隋朝的建立就是外戚成功奪權的一個例子。當時在漢朝,外戚的勢力也是不容小覷。漢高祖劉邦去世後,朝政幾乎被呂后所把持,她背後的呂家,差點擾亂了劉氏江山。有了呂氏專權這個例子,

後來的漢朝皇帝都十分重視外戚這個問題,想方設法削弱外戚的勢力。

漢武帝時,皇后衛子夫的弟弟和外甥雖然都是軍功顯赫的大將軍,但也因為功高震主被皇帝所忌憚。事實上,漢武帝的擔心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衛青作為大將軍,掌管著天下兵馬,再加上他還是平陽公主的駙馬,皇后衛子夫的胞弟,身兼數重身份。

這樣的衛青如果真的謀反了,漢武帝該如何抵擋呢?因此,雖然漢武帝給了衛青相應的兵權,卻一直在控制他的勢力,不給他擴張勢力的機會。

到了後期,立了新太子的武帝還以“殺母留子”的手段處死了新太子的生母。漢武帝種種手段和方式,都是為了保下漢朝的江山,不給外戚一點機會。

03。垂簾聽政 歷經四朝 外戚勢力崛起

雖然漢朝的皇帝們絞盡腦汁,卻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一個女人的出現,讓外戚勢力崛起了,這個女人就是王政君。漢元帝時,王政君進入永巷,

成為了漢元帝的寵妃,並在後宮的鬥爭中成功上位,從美人一步步做到了皇后之位。王政君的一生可以說是坎坷傳奇,她是漢朝最高壽的皇后,經歷過四代帝王的更迭,還經歷過王莽之亂。

提起垂簾聽政這個詞,大部分人想到的可能都是慈禧太后,其實不然,這位王太后比起慈禧老佛爺也毫不遜色,真算起來,她垂簾聽政的時間比起慈禧還要久呢。漢元帝死後,朝廷大權落到了王政君與她的王氏家族手裡。

在古代,女子的命運往往與所在家族的興衰是聯絡在一起的。不少世家大族會把自己的女眷送入後宮,藉此來鞏固自己的家族地位。而女子得寵後,孃家的勢力對她們來說就是倚仗。

王政君垂簾聽政以後,她的親族兄弟也得到了很多好處。王家的兒郎相繼入朝為官,在各個部門中都擔任重要職務,

王家的女子們也順利進入永巷,延續王家的富貴。漢成帝時,王家的外戚勢力一度達到干預皇權的地步。

當時有大臣寫奏章彈劾大將軍王鳳,卻被王鳳先發制人,

王鳳找到王政君這個“大靠山”,上演了一出“苦情戲碼”,王太后用絕食來要挾漢成帝保下王鳳。後來的王鳳平安無事,反倒是彈劾的臣子被問罪。

這樣外戚專權的事情在當時屢屢發生,久而久之,

不少人都對“三公官”的存在和意義產生了疑惑,漢成帝建立三公官的目的莫不是隻為了滿足王氏外戚的私慾?

01。以儒學思想為藉口 為外戚專權行方便之門

西漢時期,董仲舒的儒家學說受皇帝所推崇,漢武帝更是為了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學一家獨大,許多觀點和觀念都深入人心,像儒學中提到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成為統治者用來治理天下的手段。當時的皇帝又被稱為天子,他們是神明的化身,常常用神龍來代表皇帝。“三公官”也因此沾染上了儒學色彩。《史記》裡講到:“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

三公制度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都能為封建皇權服務,

這就給了漢成帝一個設立“三公官”很好的理由,於是,漢成帝在完善前人三公制度的基礎下,設立了三公官,這時候的三公官已經是有具體的官職和職務了。

02。削弱外戚權力

漢成帝時,王太后與她的王氏家族勢力已經很大了,外戚勢力多次參與到朝政的事務中,已經徹底擾亂了朝綱。漢成帝逐漸意識到外戚專政的危害,想著要削弱他們的勢力。所以在確立儲君這一問題上,漢成帝考慮的因素十分寬廣。

當時的太子人選有2個,一個是與王氏交好的中山王,另一個則是沒有任何旁枝勢力的定陶王劉欣。

當時的“三公”之中,御史大夫孔光是屬於王氏一派,他極力推薦中山王為儲君,這也讓漢成帝更加堅定了削弱王家勢力的決心。

思來想去,漢成帝還是決定立一個與王氏沒有關係的劉欣為太子。從立儲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漢成帝想對付王家的心思了。

為了警告王氏與那些外戚勢力,漢成帝首先就拿孔光開刀,他將孔光御史大夫的官職給罷免了,殺雞儆猴、以儆效尤。這還只是削權的第一步,在後來,漢成帝又透過明升暗降的手段,將許多王氏子弟的權利進行了稀釋。

03。帝王之術講究均衡 不能一家獨大

雖然是為太子劉欣掃清障礙,鋪平道路,但漢成帝還是留了一手的,對於王氏,他雖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分掉他們的實權,但卻並不希望王氏因此徹底沒落。一方面是顧著王政君,王太后於漢成帝總歸是有著互相扶持的情誼在的,念著這段感情,他也不可能將王家真正的趕盡殺絕;

另一方面,帝王之術講究的就是均衡二字,只有各派勢力均衡,沒有一家獨大的局面,皇帝的江山才可以穩固。

後世常常把王家與霍家相比,雖然都是外戚,但兩者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霍家當時已經威脅到了皇權,動搖了劉氏江山。

而王家雖然想要干預朝政,卻只是小打小鬧,並沒有真正動搖到皇權的根基,甚至在後期,真正威脅到漢室江山的是王莽,而絕非王家。

在漢成帝看來,

王氏家族的存在就相當於天平上的一個砝碼,讓當時的朝政得以平衡。有了王氏家族與其他勢力在朝中分庭抗禮,可以阻止其他勢力的發展。最重要的一點還在於,王氏與漢成帝本身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漢成帝的母親王政君出生王氏,漢成帝后宮中的嬪妃也多來自於王氏。從某個角度來說,王家相當於漢成帝的母族,他當初能登上帝位,也多虧了王家的倚仗。

與霍家不同,

王家在漢成帝登基親政以後並沒有過多幹預他的決定,在某些國家大事的處理上,漢成帝也擁有絕對的決定權。正因如此,漢成帝對王家外戚勢力的擴張,可以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預設態度,只要不威脅到他的皇位和江山,在大多數時候他都是縱容的。

在漢成帝眼裡,王家的勢力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撼動整個朝政的地步。正是篤定了這一點,在朝中大臣彈劾王家子弟之時,漢成帝都是一種兩邊都不幫、兩邊都不得罪的態度。

直到後來立了新太子,漢成帝才為了自己的接班人開始“算計”王氏,又礙於王太后的情面和淵源,不對王家下死手、趕盡殺絕,只能透過設立“三公官”的方式,既保證了王家能世代享受榮華富貴,也杜絕了王家外戚專權的可能。

漢朝是外戚專權比較多的朝代,從最開始的呂家,到後來的霍家、王家,外戚勢力都對皇權產生了一定的威脅。

歷代漢朝的君王為了解決外戚專權這個問題也想了很多的辦法,從漢武帝的殺伐果斷、以“子弱母壯”為理由誅殺太子生母,再到漢成帝的“三公官”制度,核心都是為了保護封建王權不受威脅。只是比起漢武帝,漢成帝這種分權制衡的方法更加溫和,也更符合帝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