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什麼意思?放火三日是誰

到了每年一度的元宵節,按照慣例,城裡要點花燈並且允許州里的百姓來遊覽觀賞慶賀,官府衙門的官員為了避諱郡守的名諱,就在告示上寫“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當地的百姓們看了告示後都覺得非常不滿,便有人說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就是這句話的由來。

古代注重禮法,人們對於名、字的稱呼十分重視和講究。上對下,長對幼,下對上,幼對長還有平輩之間,都有表示謙卑和禮貌的特定稱呼。不能直呼他人姓名,尤其是父母長者和君主帝王的姓名,更是連提都不可以提,由此便產生了中國古代特有的避諱制度。

《左傳桓公六年》有記載,周朝人用避諱來祭祀神明,人生前名字不需要避諱,死後名字需要避諱。避諱制度最早有記載的就是在周朝,但避諱的出現可能會更早一點。秦朝統一六國建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以後,為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和權威,避諱制度逐漸形成和初步確立,到了漢代也有了法律形式的避諱制度,在隋唐時期盛,趙宋時期變得更加嚴苛,明清繼行最後在民國止步。

避諱的種類分為國諱(公諱)、家諱(私諱)、聖諱(聖人諱)、官諱(憲諱),主要形式根據歷朝歷代的社會制度,社會現象以及當時社會情況的不同都各有不同。

1。上到神明下到野畜

避諱這個事,就連神仙也逃不掉。古代史書中最早記載的嫦娥其實不叫嫦娥,叫“恆娥”,但是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諱,神仙照樣不是例外。有一些古書上寫月宮的嫦娥,不是什麼嫦娥的妹妹,就是嫦娥本嫦娥。

2。孝思不匱

再往下說就是家諱(私諱),指子孫對父母祖輩的避諱,晚輩對長輩的敬畏之情,多為自發行為,一定意義上也是中國古代禮法的體現。

南北朝有個叫熊安生的人,一日拜見兩位許久未見的朋友。這兩人其中一人父親名熊,另一位名安,熊安生為了避諱長輩姓名無奈只能自稱“觸觸生”。明朝時期有一位湖廣巡撫名叫宋一鶴,在拜見總督楊嗣昌時,為了避諱總督父親的名諱(總督父親名字中有一“鶴”字),無奈把自己名字改做“宋一鳥”。

3。敬尊賢聖

聖諱(聖人諱),是指社會所推崇的‘聖人’之名,一般全社會人員特別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聖諱各朝有所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黃帝,周公等。漢以後皇帝之名有時世稱聖諱。

最早的聖人諱出現在宋代。宋徽宗迷戀道教,把老子也放在了該避諱的名單當中,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號老聃,所有百姓取名和寫文章都不可以用到這些字。孔子的名諱更是厲害,清朝規定“孔孟之名必須迴避”,古書中一旦出現就用缺字法避開,就連皇帝在寫到丘時都要警惕避諱,有的缺一筆寫成“斤”,有的寫作“某”,有的甚至還用紅筆標記出來,就連說讀的時候都要發“區”或者“休”的音。而且因為孔子名孔丘的緣故,不少姓“丘”的人都被改成姓“邱”,現在的“丘”姓和“邱”姓其實是一個姓,只是後來有人改回了原來的姓氏有的沒有改回來,最初的起源則就可以追溯到宋朝。

4。不許百姓點燈

官諱(憲諱),指長官之名,下屬官員需迴避使用,因下屬官員對上司長官稱‘大憲’‘憲臺’而對他們的名字要避諱,所以又稱憲諱。所謂避諱即為避名諱,要求對於歷代當代帝王,家中長者和受人尊重的聖人的名字,不能直接稱謂和使用,避免在口頭上說出和書信文字中使用。避諱的方式和種類多種多樣,並且慢慢發展融入到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當中,古代文人都多受影響,到了清朝,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也是這一現象的體現。在古今流傳的眾多歷史文獻中都有所體現,避諱痕跡無處不在。

宋代以前避諱制度循序發展,經過幾百上千年的試煉和完善,慢慢趨於社會化,內容逐漸規範,伴隨著儒學文化的滲透和君主專制的加強,為了更好地展現君主權威,維護對國家的統治,避諱制度逐漸變成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到宋朝也發展的更加完善嚴格,甚至達到了鼎盛階段。

宋朝時期光是廟諱即宋代皇帝父祖的名諱就多達五十個字,可見平常百姓文人官士生活多麼小心翼翼。科舉考試中,考生們的試卷只要稍有疑似犯諱,主考官都不敢錄用透過,試卷中有一兩個犯諱的被考官發現,則會直接取消錄取資格,失去金榜題名的機會。到了宋孝宗時期,應避諱達到了278個之多,文人志士言辭造句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避諱制度下衍生出來的避諱措施自然也就應運而生。古代對於避諱制度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改字法、空字法、缺筆法。

1。炊餅其實是蒸餅

改字法即以同義或同音字取代本字。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秦統一六國時改“正月”為“端月”,是因為秦始皇名字中有“政”字,和正月的“正”讀音一樣,因此為避諱郡主名字改“正月”為“端月”。

宋仁宗統治時期,其本名名叫趙禎,讀音上與“蒸”字相同,所以就把“蒸”字改為“炊”字,武大郎賣的蒸餅也只能叫“炊餅”。這都屬於用改字法避諱。

2。神仙都讓路

空字法,就是遇到要避的字時,不寫這個字,而是空一格,畫個方框或是注個諱字。比如上文提到的徐世績,第二次避名諱改名就是去掉了名字中的“世”字,直接叫李績。皇權強大一言九鼎,為人臣民只得服從,不知道當時徐懋功經過這麼多次的折騰和改名心裡是什麼想法呢,徐懋功的父親子輩心理陰影面積是多大。

3。我身不殘

比空字法更復雜一點的是缺筆法,是將要避的字的筆畫去掉一兩筆,變成另外一個字,一般是去掉最後一筆。《康熙字典》裡,就將康熙的名字,玄燁,都去掉了最後一筆的點和豎,這兩個字如今在手機上也根本打不出來。

古代的避諱制度,如今從如今的角度來看是陋習,存在一定弊端,但必須承認的是,它已糅合在我國曆史文化之中,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和它割斷。當今歷史研究者可從這些避諱制度中探查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特點,社會發展的程序,也是研究歷史一個重要的手段。

所以,掌握了古書中避諱的各種方法和知識,對於今人整理古籍和學習古代文化也是有諸多好處。

參考文獻:

《老學庵筆記》

《左傳桓公六年》

《史記·秦始皇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