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他是詩仙,寫了一首詩,寫出了《道士塔》,一個人的故事. . .

去往遠方的路上,他走過通途,也遇過歧路,\“該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願意(走)了。\”

相信八零後出生的人,大抵是不會對餘秋雨這個名字陌生的。即便是不知道《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也有可能在語文課本上學過他的《道士塔》。

餘秋雨先生在當代文壇的地位不可小覷,金庸曾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就是這樣一位文學大家,有著自己獨特、充滿詩意的故事。

1946年,餘秋雨出生。他的童年是在鄉村裡度過的,鄉村雖然清貧,但仍充滿快樂。母親從上海來,是整個村子裡最有文化的人。餘秋雨的漢字啟蒙,便是源於母親。

4歲時,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學校有一個小圖書館,有幾十本課外書,書本內的知識像蜜糖一般誘惑著學生。

然而,幾十本書是沒辦法同時借給幾百個學生的,於是老師便讓他們寫毛筆小楷字,說是寫到一百個,就能借一本書。他後來回憶,正是用寫字換借書,才讓他對書充滿恭敬,不敢胡亂糟蹋。

11歲時,為了他的學業,餘秋雨一家舉家遷居上海。在上海,他四處打聽,找到了一個借書方便的圖書館並辦了張借書證。

時值困難時期,人們吃飽飯有些困難,而圖書館離餘秋雨家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他常常走到一半便餓了。等他到圖書館的時候,閉館時間也差不多到了,館裡的書似乎不太好帶出來,於是他常常餓著肚子在圖書館裡讀書。

年少時飢餓的閱讀,是他後來文化之旅的堅實脊柱。

餘老先生曾承認自己是走得最遠的文人,他也喜歡走來走去。

1992年,餘秋雨在事業上一片輝煌,有人稱他達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巔峰。面對幾個省部級職位升遷的徵詢,餘秋雨拒絕了。拒絕升遷後,餘秋雨向國家文化部遞交了辭去院長職務的信件。因為他要去大西北,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陽關\”了。

餘秋雨的辭職信遞交了22次,每次都原封不動,一一駁回。到第23次的時候,餘秋雨先生甚至說自己願意接受開除公職,放下一切。上級見他心意已決,最終批准。

於是,46歲的餘秋雨,創造了別具一格、充滿詩意的辭職,進而開始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世人當時不會想到,這一段前無古人的尋心之旅後來創造了當代文壇的巨大轟動。

辭職後,餘秋雨孤身一人從西北出發,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

北有玉門、南有陽關。陽關是漢唐時期內地與西境通商的必經之路,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無數文人騷客借陽關寄託自己深藏在心、百轉千回的情感。實際上無論是古文獻還是詩歌對陽關的位置描寫得十分不準確,只知道有著陽關大概在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不遠處的記載。

餘秋雨先生就是在這種已知線索十分稀少,過程可能會兇險萬分,結局也許不太樂觀的情況下,未與任何專業人士作伴就獨自去了西北。他曾在書中記錄過,隻身一人的他為了尋到陽關故址,多次詢問也多次無果。對於這個彷彿只存在於典籍中的地方,似乎是無人所能知曉的秘境。

一路風霜坎坷,直到遇上一位老人,似乎知道一點有關陽關的位置。老人勸說他路遠險阻,風雪呼嘯,為了一塊石碑實在不值得。但是餘秋雨沒有因此回頭,向老人道過謝之後,便繼續迎著風雪前進。終於,苦苦尋找、堅持不懈的餘秋雨找到了屹立於荒漠中的石碑,上面赫然刻著四個大字——陽關故址。

到陽關時,他雖做好準備,卻依然被這天地間的孤寂所震撼。曾經這裡有著來往不絕的人馬,也可能有過那麼一時的繁華盛景,見過戰旗獵獵作響,駿馬蕭蕭作鳴……但現在都被塵封在黃沙之下,寂靜無聲,彷彿告知世人,前世種種已成過往、再也尋不著。

他在自己的《文化苦旅》提到自己當時的感受,內心無比感慨,只覺得隻言片語真的很難描述當時的場景。

餘秋雨這次險峻的出遊,也是寫作之路突破自我的旅程。他將自己在路上的隨筆感悟寄給了編輯朋友,開始連載自己的\“文化苦旅\”。

後來,他將《文化苦旅》出版,當時震驚散文界和文化界,人們將這本書稱為\“大散文\”。餘老先生也曾說過,他指的\“苦旅\”,有多重苦味,淺顯的、深刻的,盡在此書中了。

賈平凹後來評價他:是難得的人才。

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珍重。在他的筆下,賦予文字靈魂,賦予風景思想,才讓這一章章的散文有了如同歷史般的厚度。每一粒黃沙、每一片綠葉、每一滴水都彷彿記載了跨越時空的提問:你從哪裡來,做什麼,要到哪裡去?

時代變得太快,我們的視線似乎一直停留在不過巴掌大的小黑盒子裡,幻想也停留在妖魔鬼神的打鬥中,於是就這樣心甘情願被束縛。很少再有人說,要去尋找心靈,隻身前往那裡,也逐漸少了很多願意為文學奉獻的人。甘心停留在原地,是那時文學作家不敢想象的,倘若不從井裡跳出來,又哪能知道,文學的天空是一望無垠的。

文學,從來都不是完美的。我們只有在不斷前進、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棄掉糟粕中成長。比在一扇木窗內空想更重要的是,腳踩大地,一步一步踏實地走出自己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