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布鞋院士,一箇中國好書生的誕生!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蘇軾在送別友人董傳時所做的一首詩,詩的大意是“即便生活中身上穿著破衣舊布,但胸中富有才華自然光彩奪目。”

而在我國就有這樣一位老先生,網友們親切地稱他為《天龍八部》中的掃地僧,還有更甚者在得知這位老先生的真實身份後把他叫做“布鞋院士”,他就是我們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

身著樸素黑衣,腳蹬老式帆布,手握文案資料,埋頭仔細閱讀;濃密的鬍鬚,凌亂的頭髮,消瘦的身材,任誰也想不到一個外表如此普通,像是農民,扔進人海中一眼就消失不見的老先生,竟是我國遙感屆的泰斗級人物——李小文院士。

如今,追名逐利彷彿成了人們心有靈犀的默契,甚至還有人為了能早日功成名就,採用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手段,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然而李小文院士卻用一生為我們詮釋了“腹有詩書氣自華”。

身兼數職,肩扛大樑的李小文院士,早在少年時期就已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當班上的同學還在為考試成績擔心憂慮時,李小文卻不在意成績的高低,認為分數只要達到及格線就可以。

偏偏思維靈活的李小文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總能想到多樣的解決方法,正值貪玩年齡的他每次都早早地把題做完,猜測著大概及格了,便提早交卷,在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中離開了教室。

16歲時,李小文考入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對各類小說的熱愛。1965年的一天,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一篇名為《評海瑞罷官》的文章吸引了他的注意。

不認同作者觀點的他心裡很不服氣,立馬寫了一篇反駁文章給報社寄去,在收到來信後,報社經過考察最終決定採納李小文的稿件。

誰知一夜之間,改頭換面,政治形式發生了改變,原本受到表揚即將發表的文章,竟在一夕之間淪為了評判的罪證,甚至被退回了大學,而李小文也因此受到了懲罰。

1977年國家恢復了考研,這讓在綿陽工廠裡的李小文從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面對全廠人的質疑與嘲笑,李小文毅然決然地參加了考試,最終成功考入中國科學院。

在美留學期間,李小文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整日埋頭苦學,而是勞逸結合,一邊在校園的圖書館中閱讀那些來自中國的經典小說,一邊完成學業,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1986年,學有所成的李小文拒絕了美國丟擲的誘人的橄欖枝,選擇了回國發展。面對當時國內遙感領域的空白,李小文院士擔起責任,進入了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影象處理室,並擔任主任一職。

面對科研探索,李小文一絲不苟,對科研事業注入了滿腔熱血。並且建立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幾何光學學派的基礎,為日後的科研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李小文院士首創了普朗克定律,將其應用於地表遙感中尺度效應方面的研究,這為科研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無論是在遙感領域做出的研究,還是在這方面的技術,李小文院士都開創了中國的,乃至世界的遙感領域先鋒,是一位領軍人物:這讓中國在遙感領域的地位大大提高,甚至成為了領軍者。

意外總是讓人猝不及防,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後,李小文院士立刻透過遙感技術對衛星進行勘察,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的不完善,此番勘察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為此李小文院士甚至向大家進行道歉。

身為科研人員,李小文一絲不苟,對科技的探索充滿了熱情;身為人民教師,在面對學生時全心全意,恪盡職守;身為中國公民,完美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身負重任的李小文院士,白天在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工作,夜晚還要回北師大做課題,為之後的課堂教學做準備。

在培養學生方面,李小文始終堅守兩個準則:一是有教無類;二是因材施教。在李小文眼中,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平等,

不注重家庭背景,不注重外表,僅看重對科研事業的熱愛,這與他瀟灑的性格也有密切的關係。

李小文院士曾在部落格裡提到“老師合格的標準”:讓學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課堂上的他,不願讓學生單純的機械性學習知識,感到內容單調無趣,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與其課堂互動,吸引注意力,讓大家主動對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積極主動的更加深入的探索。

令狐沖是金庸筆下一個隱於江湖的俠士,為人灑脫,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平日還總愛飲一壺小酒,李小文院士也大抵如此。每天一斤二鍋頭已成為他多年的習慣,隨身攜帶著酒壺,就連上課也是如此。

李小文院士對酒超常的熱愛,也讓學生為他的身體擔心不已,儘管身邊的人總是勸他少喝些酒,但他常常只是一笑而過。彷彿所有的煩惱憂愁都會隨著一壺清酒消失遠去······

長時間的飲酒也對李小文院士的身體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患上了肝硬化的病症,2015年1月9日,在家中突然暈倒的李小文院士被緊急送往醫院,最終因搶救無效遺憾離世。

在李小文院士看來,學識與人品有很強的正相關,正是秉承這一觀點,才將所有的熱情都奉獻給了科研事業,將所有的熱愛奉獻給了三尺講臺。

許多人終其一生或許都無法達到這樣的成就,但對於李小文院士不追求功名利祿,默默奉獻,低調樸實的行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去做到的。

正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小文院士真正做到了自然灑脫,不拘於世俗的困擾,以最自由的人生態度面對每一天。

一如金庸筆下的掃地僧,不追求功名利祿,名望權貴,隱隱於市,默默守護,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