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跟著小體感受體育+非遺的樂趣

6月12日,是我國第十六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小體特別根據上海非遺名錄,精心收集整理了江南船拳、打花棍、古本易筋經等

體育+非遺

是不是很期待!

請跟隨小體

一同走近傳統體育

體“薈”非遺 傳承共享

上海市傳承人 劉海

“石擔石鎖”是中國古代練習舉重的器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翹關”和“扛鼎”等舉重活動。到了唐代,舉重器材的質地發生了變化,用巨石代替門柱和青銅鼎,當時武舉考試中就有“舉石”的科目。宋代以後,為使石制的舉重器具更適宜於運動的需要,逐步把石頭改變成重量大小不一的石擔石鎖。

石擔是兩塊圓盤形狀的石片,在石片的中心各鑿一個直徑為2-3寸的圓孔,用長八尺的竹竿或木棍貫穿兩頭,以便舉放、舞動。重量大小不同,有四十、六十、八十、一百、一百八十斤等,練習方法由輕到重,有單手舉和雙手抓舉、推舉和挺舉。輕的石擔供演示花樣用,花式舞法由簡到繁,可以用頭、手、頸、肩、背、胸、腰等部位舞出各種動作。

石擔石鎖作為一種集力量、靈巧、趣味、觀賞等於一體的傳統運動,正愈加展現出它強勁的生命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上石擔石鎖,將這項力與美的體育藝術傳承下去。

上海市傳承人 丁裕春

在江南古鎮朱家角,流傳著這樣一種上海獨有的拳種——江南船拳。近千年來,船拳為歷代水軍所用,見證了漕運業的興衰,承載著傳統民俗文化的記憶。

低架小巧,快速緊湊,江南船拳的特點充分體現水鄉特色。江南船拳兼收各派之長,改長拳為短打,自成一脈,形成了似南拳又非南拳的風格。

如今,傳承江南船拳的重擔,落在了年逾古稀的丁裕春身上。當這艘船駛出朱家角,駛出黃浦江,出海駛向世界的時候,船拳已不再只擁有船頭的方寸之地,這種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武術精髓,將贏得世界的歎賞和掌聲。

上海市傳承人 嚴蔚冰

《易筋經》歷時久遠,又因易筋強身,實效顯著,民間流傳多種抄本,但多所增演而失實。有鑑於此,故明代方有“本衙藏版”《易筋經》刊印行世,系當時郡、府官署選取民間版本中最完整、最接近古本原貌的善本,經官方雕刻印刷而成的版本,故稱之為《古本易筋經》。

“易筋十二勢”的每一勢導引動作都對應人體的一條經筋,根據中醫學理論,人體有十二條經筋,經筋與經脈相應,十二經脈又與一天十二時辰相應,因此“古本易筋十二勢”符合中醫養生學“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套具備生命整體觀的導引法。透過習練“易筋十二勢”,可以達到“易筋”“內壯”的目的。

作為“古本易筋十二勢”的第四代傳承人,嚴蔚冰自幼習武,15歲時開始跟著上海拳師唐金元、朱鑫樣等人習練易筋經。他自謙並未達至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如今年近70的他,卻依然紅光滿面,精神矍鑠。

2014年,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列入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成為國內首箇中醫導引學的非遺代表性專案。

上海市傳承人 查天培

查天培生於1947年,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打花棍技藝是他父親傳授的。他從7歲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打花棍。現在依然每天堅持練習,技藝不凡。

打花棍器具簡單,它由三根60釐米長的直棍組成,木製竹製硬塑均可,兩手各持一根稱為手杆,剩下的一根稱為花棍。花棍或畫或纏,五彩環繞,分軟硬兩種,軟棍慢硬棍快。

花棍不受場地和年齡限制,人人都可以練習,對於人的意志耐力、大小腦均衡發展都有促進作用。講究的是手眼配合,拿捏的是力量和時間。經常打花棍,肢體的感知就會越來越靈敏,關節的位覺就會越來越準確,人的整體協調能力也會越來越精準。

他從父親的手中接過這雙花棍,經70年歲月長河的不斷摸索改良,現在又將這項技藝傳遞到千千萬萬雙小手中。這種傳承超越了血緣、超越了年齡,其中包含著查天培對花棍技藝的熱愛、對父親的懷念,還有對祖國未來的希望。

“健康中國”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文化自信”更離不開對中國非遺技藝的傳承和發揚。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基因,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帶來健康福祉。幫助越來越多的人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