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突厥降虜的處置問題,唐太宗會聽誰的建議?

表面上看,溫彥博的主張屬於少數派,魏徵則屬於多數派,少數應服從多數,所以魏徵的主張該被採納,事情真是這樣發展的嗎?下面我們來看看諸位朝廷重臣是怎樣論辯此事,誰的建議又會被唐太宗採納?

首先開口的是中書令溫彥博,曰:“請於河南處之。準漢建武時,置降匈奴於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一則實空虛之地,二則示無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溫彥博想把突厥降虜安置在大唐境內的黃河以南區域,還舉了個例子,說東漢光武帝安置匈奴於五原塞下,保全投降的部落,但不改變風俗習慣,可讓他們成為中國的護衛屏障,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充實邊境的荒涼空虛,二是表明對他們的信任。溫彥博的建議戳中了唐太宗的內心想法,本打算直接採納,結果秘書監魏徵堅決反對,理由是:今時的突厥比以往時期都更加破敗孱弱,如果接納了降虜,不過幾年繁衍生息,人口定會暴漲翻倍,況且他們離長安還挺近的,到時不就成了心腹之患!

溫彥博還是堅持自己的那套理論,認為聖人之道,無所不通,突厥歸降,只要我們以禮法教之,以酋首選之,何患之有啊!況且東漢光武帝時將匈奴遷居內地,都不見其叛亂,而隋文帝讓突厥啟民可汗復國,後來怎樣了呢,隋煬帝被突厥鐵騎圍困於雁門關!

令人萬萬沒想到,唐太宗最後採納的居然是溫彥博的建議而非魏徵,即便魏徵這方的道理和舉例詳盡而深刻,且最能保護大唐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當然我們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從論辯一開始,結局就已決定了,讓大臣們討論商量,無非就是為決定找個合理的解釋罷了。此次突厥降虜的處置主張,以溫彥博最終勝利而結束,唐太宗採納溫彥博的建議有其原因和想法的。

在早期思想上,唐太宗覺得“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蓋德澤治,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將突厥民眾與中原子民同等看待,有利於緩和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矛盾,將外夷束縛在自己國土內,加強控制,明顯減少了邊境的軍事摩擦與衝突,為中原腹地的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