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有一個工作,沒有官職卻比縣老爺還厲害,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人性是如此幽深複雜,千帆過盡,我變得什麼都能理解,也什麼都無法再相信。

你們可愛的小編[名字]又回來了,有沒有想我呢

一般古裝電視劇當中的官府衙門,坐堂的縣太爺都留著八字鬍,傍邊站著一書生打扮、留著山羊鬍的師爺。無論官階高低,當官的身邊總得有那麼一個兩個負責出謀劃策的幕僚。他們的存在是為了彌補官員的不足,也是衙門的智慧擔當。

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稱:

“應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義何居?曰以屬則‘寮’,以德則‘師’,以禮則‘賓’。寮近乎卑,師過乎尊,賓介乎尊卑之間,故曰‘友’云云爾。”

至於“師爺”一詞出自何時?尚無確切文獻可稽。那麼,相當於縣衙大腦的師爺這一職業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師爺又稱幕友、幕賓、幕客等,是人們對於作幕之人的一種俗稱。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官場上,一個有能力的師爺發揮的作用甚至比官員更為重要。

我們都知道,師爺一般做的都是些舞文弄墨的活,比如,記錄案件卷宗和衙門裡發生的重大事件等等。但是,他們的工作遠比我們瞭解的複雜得多。

首先作為一名師爺必須有足夠的才學,要能寫得錦繡文章,能夠協助甚至代替官員釐清衙門繁雜的事務。所以,這些師爺雖然並不算制度內的正式官員,但是,大多滿腹經綸,在十里八鄉享有文名。

所以,做師爺的基本功就是寫得一手好公文。

而且,這裡說的還只是在太平年代的工作任務,如果,遇到戰亂年代,還要負責寫戰時的檄文。

要知道檄文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的,檄文一般是在戰前寫給敵方將領的文章,一為師出有名,二為鼓舞士氣。甚至,古代因為檄文寫得好而青史留名的文人不在少數。

還有就是,朝堂上的官員們有要緊的政務處理,需要師爺分擔協助;或者想撂挑子出去遊玩幾天,也要找一位靠譜的師爺替自己鎮守衙門。朝廷的官員離不開師爺,所以,他們便四處探訪有賢名的文人,想盡辦法請來衙門。

而且,每位官員至少有一位師爺,一般有四位師爺是比較正常的。而且,由於他們不是透過考取功名的方式進入衙門任職,而是類似於私人聘請的方式,所以,並不在歷朝的官員制度內。他們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政務。

這些幕僚們按照負責的事務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協助官員審案、斷案的主司法的師爺,被稱刑名老夫子。

另一類是輔助官員管理稅收財務的主財政的師爺,被稱為錢穀老夫子。

當然,那些只有一位師爺的,往往都是身兼二職,而且,這只是一個粗略的劃分。有的官員負責區域廣,事務也就更為繁雜,這時可以將事務再細化,由不同的師爺負責不同的領域。所以,哪怕官階相同,管轄區域的不同,對師爺數目的要求也就不同。

雖然,師爺這一職業也是那些沒有成功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的一種謀生手段,但是,畢竟是關係到前途的事情,他們也不肯隨隨便便將就。他們也會事先考慮所跟從的官員是否有晉升的機會,然後,再答應他們的邀約與否。

因此,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諺語:無幕不成衙。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說《文明小史》第三十回寫道:“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

衙門裡的師爺大多都學富五車,與他們相交友的幕僚也大多也有一定學識。而且,他們的工作直接與官員的官途密切相關,他們掌握著官員的所有公事,所以,官員們都很重視與師爺的交流,不敢與師爺起什麼衝突,甚至,對他們敬愛有加。

因為,歷史上就曾經有因輕視師爺,最後,自己丟了官職的例子。既然師爺的責任重大,做的事情又那麼多,那麼,他們的薪水如何呢?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同樣是肚子裡有幾點墨的書生,在衙門做師爺與做普通文人相比,他們的收入可謂是天差地別。

因為,師爺的年收入起步價為一千兩,有些能力特別強的師爺年收入甚至達到兩千兩。要知道,一個普通以教書為生的文人每年的收入基本上就只有幾十兩,還不夠師爺的零頭。況且,明朝時期和清朝早期官員的俸祿都很低,每年只有幾百兩,有些官階較低的地方官俸祿甚至不足一百兩,遠遠低於師爺的年收入。

也就是說,師爺這種智囊角色還得是有錢的官員才能配備的起的。

辛辛苦苦十年寒窗,好不容易做了官,領的幾個俸祿錢還僱不起一個師爺,這官當得也夠憋屈。所以,為了做官的體面,這些大人們開始想盡辦法地斂財。

比如,在收取百姓賦稅的時候做些手腳,將碎銀熔鑄成整銀的時候剋扣些銀兩,積少成多,這也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還有就是下級官員每年的“節敬”。最惡劣的就是,在特殊時期朝廷撥款賑災的時候,他們不擇手段地貪汙賑災款,盤剝百姓的“救命糧”。後來,清朝還頒佈了“養廉銀”的政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提高了大小官員的年收入。最終,官員富起來了,招募師爺自然也就更加輕鬆了。

換句話說,朝廷用俸祿供養著大大小小的官員,讓他們管理一方土地,而這些官員用薪水甚至貪汙的錢來招募能幹的師爺,讓師爺為他們處理政務。如此算下來,官員的冗雜繁多也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可以說,老百姓也對這一類人恨之入骨。

由於,師爺並不是朝廷認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向皇帝上奏,呼籲改革師爺制度。並且,在張之洞督鄂以後,第一項改革,就是不聘刑名師爺,在署中只設立刑名總文案,全督府中可以稱呼“老夫子”的僅僅是教讀先生。

最終,這個意見被採納,師爺的歷史就此終結。所以,可以說,張之洞是師爺制度的終結者。

參考資料:

『《霞外捃屑》、《清稗類鈔》、《文明小史》、《中國師爺群體的發展與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