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為何很多人對開拓臺海、矢志抗清的鄭成功總是如此苛責

提到明末清初那段慘痛的華夏曆史,有一個人的名字是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他曾以區區東南一隅之地,凝聚起十萬雄師,橫掃江南、直抵南京城下,差點讓天下大局就此翻轉;失敗後他又苦戰收復淪於西洋敵寇之手的臺海故地,數百年後的今天,全體中國人也要感謝他當時的果敢決斷。此人就是鄭森鄭成功,因為曾接受南明隆武皇帝賜予的朱氏國姓,時人都稱其為國姓爺而不名之。後來另一位南明皇帝永曆帝曾敕封其為“延平郡王”,讓他的爵位達到了人臣之極。

多年來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將鄭成功視為“民族英雄”,包括日本、朝鮮、越南在內的整個東亞世界也對他有極高評價。但是近年來,對傳統歷史人物的解讀日漸成為一種時尚,很多人對被供上神壇已久的鄭成功也有了不同的看法,認為他對自己宗族和團體的看重超過了家國大義,特別是在和南明的另一位擎天之柱李定國的配合上私心太重,南方抗清的局面一直起伏不定與以他為核心的鄭氏集團的不配合有很大關係,而他在性格上也有偏狹自私的缺陷,稱不上一位真正的英雄豪傑。

這種說法最初的來源,應該是顧誠先生在其史學名著《南明史》中的一段評述,也是以鄭成功不肯配合李定國發起的西南大反攻、沒有出兵兩廣為例,認為其只有割據自雄之志、而沒有真正要扭轉乾坤的心胸氣度,而且認為正是他的坐視,才讓南明最終喪失了一舉翻盤的機會。這種說法也不能說全無道理,但我認為對鄭成功未免過於苛責了,如果他的心理真有如此自私陰暗,那他大可以率部遠遁海外,完全沒必要在大陸上和大勢已成的滿清搏命,而以他的戰略眼光也不會看不到枯守金廈乃至潮汕那點地盤,根本是坐以待斃而已。

其實在與李定國之間的配合上鄭成功表現得如此不堪,最大的原因支撐他崛起的鄭氏集團對此舉的排斥,作為這個團體的首領,鄭成功個人的意志是不能違背團隊的意志,否則就會面臨覆頂之災。而鄭氏集團的根基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打下的,鄭芝龍的能力手腕說起來還要在他的兒子之後,但是海寇出身的他在戰略眼光和對更高層次的大局把握上,卻比他那個在南京國子監受過正統儒學教育的兒子差得遠了。

但鄭氏集團的眾多核心人物卻因此受到了老家主理念的極大影響,那就是重視集團利益超過了家國大義,這些人物的自私和狹隘才是真正阻礙鄭成功宏圖大略難以施展的主因。這一點從後來鄭氏集團沿江北伐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出,就算是以鄭成功的威望勉強說服了部下們全力進軍,但一旦頓兵於南京堅城之下,江邊又正是江南的花花世界時,以海寇為主體的軍隊很快紀律崩壞,總想著儲存實力、不願意去打硬仗,而這場鄭成功主導的北伐才是南明翻身真正的最後機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史海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