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話“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啥意思?為何在鄉下很流行

民俗文化,起源極廣,貫穿中國上下五千年。對今人來說,看待民俗需要站在科學和理性的角度,有些民俗迷信、封建,而有些民俗卻益智、寓意深刻。

俗語“人怕三長兩短,香忌兩短一長”,就是這樣一個極富來歷的說法,它內涵豐富,且來歷極廣。

今天,咱們就以故事下酒,一步一步來解釋這句傳統俗語,為何在鄉下很流行,到底有何科學道理;

一、人怕三長兩短

“三長兩短”,為漢語成語,出自明代《鴛鴦棒·恚剔》:“萬一有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但是在明代之前,“三長兩短”早已流行於民間,傳言極久,來歷頗多。

來歷一,棺木長短。棺材,為人死後的歸宿,棺材的構成頗有寓意,通常由六片木板湊成。每一片木板,各有稱謂。

棺蓋、棺低被稱為天、地,而左右兩片木材則稱為日月,至於前後兩塊叫“彩頭彩尾”,如此人雖死,卻仍在天地之間。

棺材上下、左右的木材為長木,前後木材則為短木。因為棺蓋在人活著的時候是不蓋的,只有死後才會蓋上。去掉棺材這塊木板,正好“三長兩短”。

當然,沒人想見棺材,見到了棺材就意味著人之將死或者倒大黴,人們怕見棺材,自然也就怕“三長兩短。”

來歷二,歐冶子鑄劍傳說。《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磐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在這五把名劍中,勝邪、魚腸為短劍,湛盧、純鈞、巨闕為長劍,作為舉世無雙的名劍,見劍者,就意味著有性命之憂,也應了“三長兩短”之說。

來歷三,“棺束”。《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在古代,沒有盯著,人們製作棺木,都是用皮條將棺材之謎和冠蓋捆在一起。

橫著捆三道,縱著捆兩道,因為橫的方向是長板,而縱的方向是短板,所以橫著方向要用三根長皮條,而縱的方向只用兩根短皮條,如此一來,又是“三長兩短”。

還有一類說法,祭祀祖先要三根長香,兩根短蠟燭,正好“三長兩短”,寓意祭祀,有死亡之意,也讓人畏懼。

人,總是嚮往生的。秦始皇貴為千古一帝,為求長生,一生從不輕信他人的秦始皇竟然會相信那些江湖術士。能不死就絕對不要死,生死間有大恐怖,無可厚非。

二、香忌兩短一長

香,點燃後,寥寥青煙向上走,人們認為這股青煙可以將人們的思想上達天聽,讓天上的神佛知道。由此,香火成了禮敬神佛儀式中的必備之物。

燒香時,要將香插於香爐中,人對著香爐恭敬拜服。然而,上香的根數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於敗的是誰?所求又為何事?

在傳統習俗中,一炷香只能為一事,心裡只可想著一件事,為己還是為他都可以。三炷香則通常表示祈福,當然,只是為自己祈福。

六炷香,則為兩輩人祈福,也有人家會上九炷香,則是為三代人祈福。有人說,是不是香上的越多越好?

切記,十三炷香是頂峰,不可超過十三,十三意為功德圓滿。人們常說“燒高香”,“高香”便是十三炷香。

一般來說,尋常人只為尋常事去拜佛,以三炷香為宜。現在國家提倡綠色環保,許多寺院會遵循政府條例建議遊客燒一炷香或者三炷香。

然而,上香時也有忌諱,比如兩短一長;

香燒一半斷了,或者滅了,都寓意著不詳。而若燒出了“兩短一長”的情形,則表示神靈或者佛祖不接受你的誠意。

按照民間說法,有可能是你心中不誠,又或者是心中所求之事不為天所容,再者,便是上香之人本身品德過於低劣。

當然,這只是迷信說法。香燒出了兩短一長,很可能是香的質量問題,比如有兩根香焦油量放的較多,燃燒自然較快。也有可能三炷香中有一炷香受了潮,切不可以此決運道。

結語

我們上香敬神明、敬先人、敬佛祖,為的是心中安寧,給自己新增一份動力、獲得一份希望,而不應該以此為寄託,自己不努力,求神拜佛是沒用的。

所以,不論是“三長兩短”還是“兩短一長”,我們切不可因此束縛自己,應該將它們當作傳統文化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