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史國富:當代山水畫的意境表達

“百舸奮楫”百書百畫百壺藝術大展

——第七屆揚子晚報藝術節

展覽時間:2021年7月17日-23日

開幕時間:2021年7月17日下午14:30

展覽地點:南京圖書館負一樓展廳

中國書協主席孫曉雲題寫展名

本期推出的,是山水畫家史國富先生。

☆★☆ 參展藝術家:史國富

史國富

1952年生 籍貫江蘇溧陽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國家一級美術師

研究院級高階工藝師

民盟中央美術院畫師

中國藝術研究院、江蘇國畫院、無錫書畫院特聘畫師

美國核關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無錫工藝學院原陶藝系主任

當代山水畫的意境表達

文/史國富

山水畫藝術的發展與中國傳統繪畫的繁榮和發展血脈相連。1000多年來,經過歷代畫家的不斷實踐和創造,山水畫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以筆墨為造型要素,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具有時代性的藝術形式,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學習、研究和傳承傳統山水畫傳統技法,創作具有時代性的山水畫作品,是當代山水畫畫家的歷史使命。傳承傳統文化,不僅要在形式語言和筆墨技法上下工夫,更要學習和傳承世代相傳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精神。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畫家,他們的作品既從傳統中走來,同時又極具個性特點。繪畫藝術的歷史長河就是這樣匯聚千萬條獨具特色的小溪而源遠流長。

一、作品當隨時代是山水畫意境的文化內涵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畫家要重視深入生活。千百年來,畫家對作品的表現和發展,從來離不開傳統文化和現實需求的兩極因素,必須加深“筆墨當隨時代”的文化內涵的理性認知。縱觀當代山水畫大師傅抱石、李可染、錢松喦、亞明等人的經典之作,都是源於生活的結晶,大師們一輩子苦心經營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實踐中。但是長期以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畫家深受傳統束縛,缺乏藝術實踐和生活積累,缺少深入生活、表現自然的表達能力,筆墨依舊重複前人的樣式,藝術表現程式化。

在觀念不斷更新、時代與時俱進的今天,單單憑一支毛筆不厭其煩地重複舊的程式,已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必須以當代人對傳統理解的方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提煉出描繪物件的、具有時代特徵的筆墨語言和表達形式,重新組建完美的藝術體系,創造具有當代山水畫的筆墨表達能力和新的意境,這已經成為山水畫發展的必然趨勢。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說“筆墨等於零”,是指對脫離生活、一味重複前人程式的所謂“筆墨”的否定,是對脫離生活、沒有意境一味玩弄“筆墨”的否定。脫離生活,不具時代性、開拓性和創造性的作品,沒有意境,程式化的筆墨只能等於零。

深入生活,擁抱自然,天南地北的各地風貌、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陰睛雨雪的自然變化、古今中外的地貌景物,才是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畫家也只有深入生活、擁抱自然才能練就很強的寫生能力,加上紮實的傳統筆墨功力,作品才能出新,才能求變,才會具有時代性和藝術生命力。

歌凝秋水唱洞庭

二、意境是山水畫藝術表現的最高境界

意境是中國畫最可貴的藝術特色,畫面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現,讀來使人心曠神怡。山水畫作為最具有典型意義的繪畫現象,不僅因其高度的筆墨形式亦包含時代文化情懷的意境表現,其筆墨和意境都是促成山水畫藝術成熟發展的要素。

山水畫創作一向重視“意境”的形態表現。東晉顧愷之提出了“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南齊謝赫的“六法論”,其中首要一條即是“氣韻生動”。“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寓情於景,清新自然的山水詩、田園詩、風景詩和邊塞詩,容易使讀者在欣賞詩的審美感受中聯絡到詩人描寫的景色。詩情畫意又重在畫意,畫意即是中國畫表達的“意境”。“意境”即是畫意中的“詩情”。

繪畫是造型藝術,山水畫的意境需要透過形象來體現。北宋山水畫家郭熙論述:“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蔭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蕭蕭,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之意也。”真正上乘的藝術作品,是自然與人情合一的可遊可居的去處,山水畫內容所表達的終究是人情的境界。

當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說:“人作畫主要是思想感情在作畫,畫要吸引人,必須要有靈魂。”當代許多著名中國畫大師的作品,徹底扭轉了對傳統的因循模仿之風。他們的山水畫意境追求“與現代人看世界的心貼近”。而對生活,以寫生開創了“重新發現自然美”的創作新路,尋求對現實生活直接感受的藝術表現。中國山水畫不僅表現所見,而且表現所知、所想,沒有強烈真摯的感情,便沒有意境。在山水畫創作中,先要醞釀意境,然後誇張它、提高它,讓原來的美更加突出,更加完整,更加富有詩情畫意。

林深幽鳥傳新語

三、筆墨是山水畫意境表現的第一要素

畫好山水畫,用筆用墨是關鍵。山水畫大師黃賓虹曾說“面目屢變而精神不移”,這個精神即是筆墨。而筆墨之美的終極目的也即是中國畫之美。進而黃賓虹又說:“國畫民族性非筆墨中無所見。”從謝赫的《畫品》到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都倡導傳承筆墨精華到“外師造化”,深入生活。山水畫中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內涵是人如其畫,畫如其人,畫家要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要藉助筆墨這一方式進行描寫和表達。

講究筆墨,表現意境,在實踐中離不開用筆和用墨。所謂用筆,首先是對筆的選擇:狼毫和羊毫、長鋒與短鋒、新筆與舊筆,筆的選擇直接關係到表達效果。再則就是運筆,“六法論”之一的“骨法用筆”,就是在運筆中要有力度,要有中側順逆的變化、疾徐輕重的節奏。“墨分五色”,焦、重、濃、淡、清是指用墨中要有乾溼濃淡的變化。在充分運用積墨、破墨、潑墨、宿墨等用墨技法,在藝術實踐中追求墨韻千變萬化的藝術效果,學習和傳承傳統筆墨藝術的精華,透過筆墨來表達意境。

我們習慣將中國畫稱為水墨畫,和用色彩表現的水粉畫、水彩畫一樣,水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筆墨實踐中要十分重視和講究水分的運用。煙雲的烘染、雨景的溼畫法以及破墨法的運用,其實都是水分的掌握和運用。杜甫詩曰“元氣淋漓幛猶溼”,一件國畫用品,能否運用好水性在紙上的表現效果,是創作成敗的關鍵。於志學的冰雪山水,吳作人的寫意金魚、駱駝,杜應強的南國榕林,舒春光的邊塞風光,均是成功用水用紙的例證。

重視水墨的表達形態和方法,充分利用水分、紙性以及運筆和墨韻技法,彰顯水墨的畫面效果,用水墨構建傳統山水畫的骨架和根基,是山水畫藝術語言和意境表達的具體體現。

當前,山水畫正處在一個空前繁榮和發展的時期,同時也面臨著更多強勢文化的衝擊和挑戰。山水畫千餘年來的發展史,鐫刻了極為厚重的文化精髓與筆墨技法。站在歷史與時代的角度,把古老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傳統技法放在現代人的認識觀中,重新構成,賦予作品全新的精神和生命,是當今山水畫創作的重要途徑。而在突出時代性、地域性與藝術個性的同時,強調山水畫所特有的文化精神,體現作者的思想境界、審美觀念和學識修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表現,山水畫必定會沿著這條道路不斷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