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邦稱帝后,翦滅各異性諸侯王,本質上是統一戰爭的延續

首先在楚漢戰爭中,韓信、彭越、英布等為代表的實力派諸侯,本質上跟劉邦只是同盟關係,是為了合作瓜分項羽的地盤、壯大自己,而不是劉邦的臣屬。彭越、英布等人不用說,即便是韓信,雖然是劉邦一手提拔成就的,但在平定齊國成為齊王后已經有了三分天下的勢力,也有了脫離劉邦而爭天下的實力。英布、彭越等人雖然勢力較小,但人家也是自己獨立一方的諸侯,並不是劉邦的手下,他們跟劉邦只是合作的關係。

劉邦透過慷慨的分封拉攏、籠絡了其他諸侯,只是為了壯大自己的同盟力量,就如彭城之戰時劉邦聯合各諸侯國的力量共同進攻項羽一樣。如果不是後來趙、魏、代等又重新歸附項羽,劉邦也沒必要派韓信北上征伐各國。劉邦聯合這些諸侯共同討伐項羽,就有點類似於六國合縱伐秦。其他諸侯願意跟著劉邦對付項羽,並不是要幫助劉邦一統天下、當上皇帝,更不是把自己變成劉邦的下屬或者讓他吃掉。

而是要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鞏固和擴大自己的諸侯割據勢力。他們本來就對項羽的分封很不滿,又想擴大自己的地盤,項羽東歸後齊國就率先反楚,繼而彭城之戰各諸侯國聯合反楚,都是為了爭奪地盤。這些諸侯所設想的仍然是回到之前春秋戰國的時代,打敗項羽後,大家各自分享勝利果實,擴大自己諸侯國地盤,然後尊奉劉邦為盟主,類似於周天子那樣,各諸侯國仍然獨立自主、互不干涉。

包括當初項羽在戲下分封之後也是這樣安排的,然後六國舊貴族復國,秦末新貴族建立新諸侯國,各諸侯國瓜分地盤,尊奉項羽為霸王,還是各自為政,但很快各諸侯國就再次相互征戰,重新回到各諸侯國割據爭霸的時代。很顯然,這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諸侯割據已經難以持續了,經過長期戰亂以後,天下統一、消除割據紛爭成為了歷史的趨勢。

劉邦稱帝后翦滅各異性諸侯王,本質上是統一戰爭的延續,是從春秋戰國那種舊的諸侯割據時代,走向新的大一統王朝的必然過程。雖然客觀上來說,這些異姓諸侯王的確是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贏得了天下,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稱之為功臣,但這種功臣跟我們後來所理解的功臣已經完全不同了。至於除了這些異姓諸侯王之外,其他真正跟劉邦從沛縣起家或以後追隨而起的那幫真正的功臣,又有幾個被殺的?

最後除了樊噲最後差一點被殺,他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沒直接受到什麼迫害。總體上來講,劉邦還是一個非常仁慈的開國皇帝。即便是韓信,一開始也只是把他降封為淮陰侯,當了5年的淮陰侯都沒有打算殺他;彭越也僅僅只是流放,只是呂后更狠辣而已。如果遇到後世的很多皇帝,恐怕不會像劉邦這樣心慈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