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陳丹青:餘秋雨顯得非常無恥,我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消失殆盡了

在當代文壇,

餘秋雨也算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他的\“文化散文\”過去開啟了一代文風,在中國散文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不過,他過於鋒芒畢露,這導致他名聲不好。

陳丹青曾在一檔節目中炮轟他:\“餘秋雨最愚蠢的是不懂得媒體,他怎麼可以不讓別人說他呢?\”

那麼,他口中的餘秋雨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呢?

01 《文化苦旅》證明自己

餘秋雨的散文有著非常濃厚的個人情感,其作品總是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一直以來都得到不少讀者的追捧。

客觀的說,

餘秋雨起碼開創了一個新的散文文體

1991年,餘秋雨時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年僅四十五歲的他,是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不僅如此,他還出版了很多文學著作,

被捧為上海市的寫作協會會長

令人驚奇的是,

他似乎並不想在官位上安享一生,

原因很簡單,他想去祖國的遍地看看,迴歸到自然文學當中。

餘秋雨前後提交了一共多達22次的辭職報告,結果都被學校領導駁回。

直至第二十三次,他借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才終於讓校方忍痛放手。

辭職後,餘秋雨選擇孤身一人踏上黃土高坡,尋找\“陽關\”遺址。他想去考察當地的民俗文化,更想體驗王維當年\“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

讓他稍顯失望的是,黃土高坡當地的百姓竟然沒有人知道\“陽關\”的遺址,直至多方打聽後,

才瞭解到所謂的\"陽關\"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

儘管與內心期望不符,餘秋雨還是毅然帶上行李中唯一的破棉襖,在大漠荒外,頂著寒雪,看著路邊零散的孤墳,向著\“陽關\”進發。

終於,在經歷無數艱險後,他尋到了一座屹立在荒漠中的石碑,上面刻著被風沙打磨的四個大字——

\"陽關遺址\"

這個曾經有過兩個國度的地方,早已沒了當時的喧鬧。如今映入餘秋雨眼簾的,只剩黃沙和屍骨,這給他的內心帶來極大的震撼。

為了探索更多的中國文化,他開始在國內各地奔波,親身考察文明遺蹟的印記。

1992年,

餘秋雨寫了一本名為《文化苦旅》的散文集

。那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主要記述了他踏遍祖國的旅途中,內心的所感所悟,以及解放心靈的思想過程。

不過,這本書出版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順利。

一開始,接手《文化苦旅》的出版社只是打算把這本書當作旅遊手冊,甚至強制要求餘秋雨刪減部分內容。

餘秋雨自然不同意這種做法,就想把書稿從出版社拿回來,然而讓他錯愕的事發生了,

出版社在他的手稿上塗抹亂畫,

拿回來的書稿已經\“滿目瘡痍\”。

他後來在自述中回憶起這件事時滿是心酸:\“稿子我拿回來沒法閱讀了,我看著自己的辛苦付出,好多次都想把它扔進火爐裡一把火燒掉。\”

興許是老天憐憫,王國偉在聽說了這件事後表示同意幫助他出版,這才讓《文化苦旅》得以面世。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文學界的\“大地震\”,臺灣作家白勇先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成就最高。\"

著名詩人余光中更是誇讚他為中國散文的繼承人。

從風沙肆虐的黃土高坡,再到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餘秋雨走過了一條久遠的文化大道,在《文化苦旅》中記載的每一處地方,都透露著歷史文化的根源、變遷。

餘秋雨用他的人生經歷,幫助國內無數的人重新喚起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將數千年的人文山水重新展現到人們的面前。

02 \“十一個事件\”

1999年,那時的餘秋雨風頭正盛,在中東和南亞地區歷險考察古文明。

一篇名為《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的文章在國內火了,文中爆料餘秋雨曾在動盪時期參與

\"十一個\"(諧音)寫作事件

,撰寫了數十篇不法的文章。

忙於文化事業的餘秋雨沒有過於在意,只是回信給文章作者,表達自己的善意,完全出乎了作者的意料。

本以為誤會就此解除,誰知道,半路又殺出一個

\"當年同事\"孫光萱

,兩人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

兩人屬於不同的文化研究派別,動盪時期徹查反派時,餘秋雨被破格提拔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接著以孫光萱沒有大學文憑為理由,拒絕了孫光萱謀取高校職位的申請。

自此,

孫光萱十分埋怨餘秋雨

。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他給餘秋雨狠狠打了一棒。

有了孫光萱的支援,作者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再次發文進行口誅筆伐,鬧得全國上下人盡皆知。

面對誹謗,餘秋雨在無奈之下,只得用懸賞的方式求實錘的證據,直到今天也沒有人出來指證認領。

03 被指作秀風評直下

我國有句俗語叫做\“人怕出名豬怕壯\”,一個社會名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言行,那麼等待他的將會是社會的批判。

餘秋雨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

汶川大地震時期的一番話

,把自己努力積攢的社會風評降至谷底。

當時,國內很多文人都在為救災儘自己的一份力,唯獨他在社交媒體上\“多管閒事\”,厲聲勸阻為災情請願的民眾,而在這之前,他自己還發文含淚為災民請願。

他在《含淚勸告災民》一文中提到 :\“堰塞湖的問題牽掛著當地幾十萬的人命,抗災力量遠不及災情的嚴重,因此,沒有辦法及時處理倒塌的校舍建築質量的法律問題。\”

更可笑的是,他還

呼籲大家要\"識大體,明大理\"

,避免橫生枝節。

這一說法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許多人懷疑他作為官員接受了行賄,在為那些偷工減料的建築承包商和其他責任者做辯解。

自那以後,

餘秋雨就被冠上\"鱷魚的眼淚\"的戲稱

,因為他沒有為蒼生說話。

在事件發生兩年後,蔣國華親自闢謠了堰塞湖危機根本不存在,而且,餘秋雨在災情最嚴重的時候還詐捐,一切都是為了給自己的政治\“加分\”。

媒體一時間蜂擁而上,他卻還在賣力的演自己的政治戲,拒絕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

藝術家陳丹青

在節目《亮話》中直言不諱道:\“他一個文學作者,這樣顯得非常無恥,這讓我對他最後的一點尊敬都消失殆盡了。\”

提到餘秋雨在媒體面前的表現時,他又嘲諷道:\“我覺得餘秋雨最愚蠢的就在這,他在公眾面前露臉了,這不就是給人說的嘛?被說了還不承認。\”餘秋雨的自負和自誇,

把他從散文神壇給拉下來

04 沒有人是完美的

作為傑出的散文作家,餘秋雨並不完美,但他身上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

一 面對誹謗最好的回擊就是不回擊:

餘秋雨\“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精神令人敬佩。

後來證實,

他並沒有詐捐,也沒有參與過\"十一個\"寫作事件,

但他從來沒有在媒體上發聲為自己伸冤。

面對誹謗和謠言,他總是保持著不辯解的想法,靜待時間去化解一切,這絕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就像林肯說的: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也許一個人被無數人抨擊和誹謗更能說明他的價值和可貴吧,即使這很無奈。

二 做人過分自負就會招致厭惡:

一個人隨著名氣的增長,心態總會發生變化。

餘秋雨在成名之後一直把自己等同於中國文化的代言人,這種心態時間長了,難免會招人反感。

最關鍵的是,在一些原則問題上,他有過劣跡,卻從來不肯承認。甚至,他壓根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是因為

他的過分自負

,才讓他失去了一個知識分子的修養和風度,才會讓那麼多的人厭惡他。

不管怎麼說,餘秋雨是有才氣的,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至於為人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人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