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河南鞏義重大考古發現,距今有5300年,揭開“河洛古國”神秘面紗

眾所周知,說起中國的文明史,大家都知道有五千年的歷史,那麼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裡?由於史前資料的缺失,一直以來都沒有最終定論。前段時間,考古專家在河南進行考古發掘時,終於找到答案。今年5月份,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雙槐樹遺址,經過考古勘探發掘和碳十四的測定,雙槐樹遺址是一處距今5300年前後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巨型聚落遺址。考古專家表示雙槐樹遺址很可能是距今5300年前後古國的一處都邑遺址,因為遺址位於河洛中心區域,故考古專家們命名為“河洛古國”。

據專家介紹,雙槐樹遺址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三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牆,封閉式排狀佈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蹟。還有3處共1700餘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蹟,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另外發現有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築融合的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蹟,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以及製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

大型中心居址區位於內環壕的北部正中,在居址南部修建有兩道圍牆,主體長約370多米,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結構,面積達18000多平方米。墓葬為東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向西。這批墓葬是目前已知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規模最大、佈局結構最為完整、最具規劃性的墓葬區。關於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代表性觀點有“滿天星斗說”“相互作用圈說”“重瓣花朵說”“文明起源模式論”等。“文明起源模式論”的提出者李伯謙認為,河洛古國的一系列考古成果,為探討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提供了可能。

古代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有關於黃帝時代“一百年,地裂,帝陟”的記載;唐代天文學著作《開元佔經》記載:“黃帝將亡則地裂”,表明發生了地震,黃帝部落就遷走了。巧合的是,在雙槐樹遺址發現了多處地震引發的裂縫遺蹟。地裂縫遺蹟發現於遺址內壕和中壕東南部解剖溝內,呈東西條狀,錯亂交叉,縫內有淤積黃土,還有明顯的地層錯位現象。相關專家現場確認,認為可能是地震引發的裂縫,且震級在6。0級以上,而河洛古城很可能是黃帝時代的都邑。

考古專家表示雙槐樹遺址發掘,證實在5300年前後屬於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河洛地區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專家表示在這一階段,文化上的中國已經形成雛形,在5300年前後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是黃河文化之根,華夏文明之魂,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而以其為代表的“中原文明模式”,具有引領性的文明發展模式,規模宏大的高等級建築,嚴謹有序的聚落佈局,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