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全新人種中華“龍人”,或改寫人類起源學說,和智人有何不同?

1933 年,東北已經淪陷兩年,許多同胞淪為日本人的壯丁!

中國東北哈爾濱,

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無名氏也不例外地成了

壯丁,他被髮送到黑龍江流域修鐵路。

有一天,他正在挖土,突然一塊類似人類頭骨的石頭出現在他的面前,

他意識到這塊頭骨的不同尋常,因為它是石質的。

他以前也聽說過有人在地裡挖出過的“龍骨”,這個東西不會就是龍骨吧?先藏起來再說!不能交給日本人!

“龍人”頭骨化石

趁四下無人,他將這塊人類頭骨藏了起來。

等到下班,工人將頭骨化石偷偷地帶回家,藏匿在一口廢棄的井裡。

時光荏苒,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

或許是羞於提及自己曾為日本侵略者工作,在後半生工人從未向人提起過那塊人類頭骨化石的事,直至臨終,他想起自己還有一個珍藏多年的秘密,不能帶到棺材裡去,於是才向家人吐露人類頭骨的秘密。

2018 年,這枚人類頭骨化石重見天日,工人的家人將其捐贈到

歷時 3 年,來自河北地質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們才確定:

這枚頭骨代表了一個全新的已滅絕的古人類支系,可能是與現代人關係最為密切的古人類物種,比尼安德特人與我們更為親近。

因其在黑龍江出土,科學家將其命名為

“龍人”。

龍人想象圖

“龍人”化石

這枚頭骨化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之一,也是已知的體積最大的人屬頭骨化石,

它可容納的大腦大小與智人的大腦相當。但與智人相比,它有更大的、幾乎是方形的眼窩、厚厚的眉脊、寬大的嘴巴和大大的牙齒。它與之前在中國出土的其他古人類化石也迥然不同,預示著它是一個全新的

古人類支系。

大約同時期的中國人古人類頭骨,依次為北京人,馬壩人、金牛山、大理人和龍人

透過一系列的地理化學分析,科學家推斷:這枚頭骨化石年齡至少有14。6萬年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更新世中期

(大約12。5萬到80萬年前)。

這枚頭骨應當屬於年齡大約50歲的一個男性個體,他曾生活在一個被森林覆蓋的沖積平原環境中,他會獵捕哺乳動物和鳥類,採集水果和蔬菜,甚至捕魚。

龍人想象圖

之前古人類的研究結果表明,與我們智人最近的親戚是尼安德特人,也就是被我們祖先消滅吃掉的那個人種,我們與尼安德特人分離的時間大約發生在60萬年前。

但是新的結果表明,

龍人才是與我們親緣關係最密切的古人類

它們比尼安德特人與我們的親緣關係還要更加密切

。據預測,龍人和智人的共同祖先大約生活在95萬年前。此外它還表明,在100多萬年前,龍人和智人這兩個物種都與尼安德特人擁有共同的祖先。這意味著,

新的發現將尼安德特人與我們的距離推遠了一步,

我們與尼安德特人分離的時間可能比之前認為的還要早大約40萬年

主流的人類起源學說認為,古人類多次走出非洲,最後一次走出非洲的智人消滅或同化掉大陸上的其他人種,才有了現在的人類!

但是

在非洲、亞洲和歐洲之間,古人類存在多方向的擴散,不僅僅有走出非洲,也存在走入非洲的擴散,研究者稱之為“穿梭擴散模型”。這一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釋人屬物種或種群的多樣性和地理分佈狀況。生物地理學模擬分析的結果還表明非洲是人類演化的擴散之“源”

,而亞洲則更多的是人類演化之“匯”,這是一個人類物種遷移活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華“龍人”和智人可能相遇,進行戰鬥或同化,

很有可能在基因和文化方面影響了後期到來的智人種群。

系統發生樹

也許僅

根據一個頭骨就命名一個這個新物種有些欠妥,畢竟聲稱發現了一個新的物種是一件重大的事。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枚頭骨也可能只是早期尼安德特人在經過中東、中國和西伯利亞的一些演變。

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會從頭骨中提取到的古DNA或蛋白質來加以與其他古人類做對比檢驗,相信那時候會有一個明朗的結果!

“總而言之,‘龍人’頭骨為我們瞭解人屬的多樣性,以及不同人種和種群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我們找到了智人失散已久的兄妹!

--完--

參考文獻:

1。Geochemical provenancing and direct dating of the Harbin archaic human cranium。 Shao, Qingfeng

DOI: 10。1016/j。xinn。2021。100131

2。Late Middle Pleistocene Harbin cranium represents a new Homo species。 Ji, Qiang

。DOI: 10。1016/j。xinn。2021。100132

3。Massive cranium from Harbin in northeastern China establishes a new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lineage。 Ni, Xijun

。DOI: 10。1016/j。xinn。2021。1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