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紅樓夢裡人人皆知的兩句名言,脂硯齋為什麼卻說“此聯極俗”?

還記得中學學過莊子的《逍遙遊》,其中像大鵬這樣偉岸的生物都要“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見作者認為世間沒有絕對的自由,正所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而大鵬也是“不得自由”的代表,是作者追求的反面。可是後來,“大鵬”這一意象常被後人使用,多以表達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是非常典型的“異義”現象。

《紅樓夢》中有一副對聯也不例外。“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已成為現代不少人的座右銘,甚至還被編寫進了教科書,現在想來,這句話對普通人的生存、為人處事確實有著積極的影響。

但或許很少人知道,這副對聯在《紅樓夢》第五回出現時,脂硯齋批曰“此聯極俗”。原文更是表達了男主人公對這種“人生哲理”的憎惡,見下:

這《燃藜圖》又是什麼呢?據資料知,該圖是神仙勸人勤學苦讀的畫面。配上這“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對聯,彷彿在說:“寶玉啊寶玉,你應該好好讀讀八股文章,學學‘仕途經濟’,將來好當官發財光宗耀祖;還有,人情世故都是要你好好學的,掌握了為人處世的方法才能飛黃騰達。”

可見,這代表了封建社會儒家的主流入世觀,即一面做學問趕科考,一面學習怎麼與人打交道辦事,讓自己變得圓滑世故起來。

寶玉一向對科舉考試、功名利祿抱著厭惡的態度;同時,寶玉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拋開一切“吃胭脂”“給丫鬟撕扇子”等突出的奇行,他也會像一般富家公子一樣出去應酬,也遵守大家族的禮法。

但透過文學作品中強調的這些“奇行”,我們可以看出:寶玉有嚮往天真的一面。寶玉每天浸在脂粉堆裡——他會特地祭奠跳井而死的金釧兒,他會為抱屈夭逝的晴雯作《芙蓉女兒誄》……

她們都是女婢,按照“世故”,封建社會上級公子小姐可以完全漠視底層的丫鬟小廝,所以寶釵會在金釧兒死後安慰王夫人說“死了也不稀罕了”。但寶玉總是做一些“無用”的憐香惜玉的事情。

這些,都是其“不世故”的表現——某些事情,看似無用,甚至做了反而會使人移了性情,耽誤了正事,寶玉卻還是堅持要做,這,是一種“不世故”。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從後面的情節中看出一絲端倪。

同一回中,金陵十二釵的又副冊、副冊之首分別是晴雯和香菱,而作者也指明,花襲人排在晴雯之後。晴雯“莽”而香菱“呆”,她們的缺點都很明顯,而花襲人則是溫柔賢惠、懂事體貼、乍一看彷彿挑不出毛病的標準良婦。

仔細一想,晴雯撕扇,都顧不上得罪麝月;香菱學詩,都顧不上過於投入喪失警覺:一個在“唰唰”的撕裂聲中找到了快樂,一個在苦吟推敲中覓得了情趣。

她們都是《紅樓夢》中感性人物的代表,也是“不妥協、不世故”的叛逆人的代表,在表現形式上,一剛一柔,雖然結局悲慘,但可以說她們都活出了自我,活出了尊貴——這是最難得的。

之所以“真性情”哪怕得罪人蠱禍都會受到稱讚,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敢於表現真我的人太少、太少了——就像大部分人身居都市,自然會對雪山秘境、碧水藍天頗為心動。

反觀襲人,現實中的大部分人都懂得低調做人,圓滑處世的道理,於是活得小心翼翼,費盡心機,安分隨時,穩紮穩打,克己復禮,藏愚養德。這樣並沒有錯,甚至可以說花襲人是許多人為人處事的“榜樣”。

襲人初登場,不過十三四歲,就能做到辦事滴水不漏,真是頗為世故,頗為老成了。除此之外,“賢襲人”還會催寶玉好好讀書,勸諫王夫人讓寶玉搬出脂粉堆好認真做功課,一介丫鬟居然也懂得仕途經濟的學問,正可謂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再加上本身想做姨娘的“爭榮誇耀之心”,使花襲人雖好,終不脫一“俗”字。從儒家的角度來看,花襲人的確近乎完美;但花襲人傳統的價值觀,和寶玉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上,連脂硯齋都承認此聯的俗,何況曹公?於是乎,晴襲有了次第。

至於釵黛並舉。我認為表達的是另一種哲學。正如蔣勳所說,釵黛不應該對立,而應該成為最好的知己——而且是每個人心中最好的知己。曹公並不是一味揚出世而抑入世。

“此聯極俗”並不是說我們只要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就是俗人,而是心中只奔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以追名逐利,而喪失對“真”的追求的人——才是真正的“俗人”。

如果釵黛合一,做到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不失溫順,不失鋒芒;時而執著,時而變通;那便是作者心中的“完美”。

綜上所述。關於“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和“此聯極俗”的批語,的確包含了一些文人的主觀色彩。這副對聯被公認為處世哲學的精華濃縮,自然有它的道理。

但我們必須要知道,在得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成果之後,內心一定要謹記“此聯極俗”四個字。不宜功利心膨脹,也不宜為此偏離本真人格。最極端的結果可能是像賈雨村那樣,內心只有“世事洞明”的道理,以所謂的“精明”做出自私的事情。

引經據典,不宜忘其根本。這副對聯自然可以作為實踐的動力,但請把“此聯極俗”埋藏在心裡。

作者:槿雁,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